13 避難的日子(1 / 1)

祖父介浮公案發入獄,給周家帶來了不小的災難。這樁“欽案”在紹興哄動一時,特別是人情勢力,在官丟家破的情況下,本家親戚的真實嘴臉全都顯露出來。在紛亂的環境下,樟壽和他的弟弟被送到外婆家去避難。這時,外公魯晴軒已中舉人,從安橋頭村搬到了皇甫莊。樟壽被寄在他的大舅怡堂處,他的二弟櫆壽和三弟鬆壽被寄在他的小舅寄湘處。

樟壽以前也到外婆家來過,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一道去看戲,一塊兒摘羅漢豆,剝煮著吃。那時候,他有機會接近農民,了解農民的生活,體會農民的苦楚。

不過,現在是寄人籬下,被人家看不起,被喚作“要飯的”。這與他們先前家境好時所受到的禮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小樟壽初次感受到人情的冷酷,加上本家親戚的輕蔑和欺侮,對於一個少年的心靈的刺激和打擊實在是太大了。這造成了他的反抗感情,與日後離家出外求學也有一定關係,這是後話。

這期間,樟壽在鄉下親眼目睹了社會最底層的窮苦農民的缺衣少食的悲慘處境,體驗到人間冷暖和社會黑暗,在一個少年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樟壽在大舅父家裏,先是在王府莊住,後是跟魯宅遷移,又到了小皋埠。樟壽在大舅父那裏一方麵感受到人情的冷暖,另一方麵開始與祖國的偉大文化遺產有了接觸。大舅父這裏有很多書,很多的野史,樟壽並沒有虛度幾個月的光陰,看了更多的小說,影繪了許多圖畫。特別是,這期間,他得到一本《蕩寇誌》,愛不釋手。

以前在家裏的時候,就曾有過一些繡像的書,如長媽媽給他買的《山海經》,那些新奇的圖畫曾引起小樟壽奔放豐富的想象。伯宜公原有的《爾雅音圖》,是一本廣百宋齋的石印本,原版本有一尺來大,每一頁有四幅圖。還有一部彈詞《白蛇傳》,裏麵也有一些繡像。白蛇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大家都同情“白娘娘”,看不起許仙,尤其討厭法海,看到法海的圖像不但不描繪,反而用指甲摳他的眼睛,結果這一頁的一部分就特別爛了。總的來說,原先家裏有的幾本帶繡像的書,都是沒有什麼值得描繪、沒有什麼意思的。

現在在大舅家裏見到這部《蕩寇誌》,是道光年代的木刻原版的,書本較大,畫像比較生動,畫像的讚詞也用篆隸真草各體分別書寫,相當精工。這套帶繡像的書,從張叔夜起頭,足足有好幾十幅畫。因此,這部書引起了樟壽的極大興趣。以前,他在家裏用荊川紙,描繪過許多繡像,但現在才真正感到了繪畫的興味,開始細心描繪影寫《蕩寇誌》裏這些繡像。這時從鄉下的雜貨鋪買來一些蜈蚣(明公)紙,它是一種十六開的毛邊紙,比荊川紙略微黃些,但紙厚而且大,剛好用來影寫大本的繡像。樟壽買來蜈蚣紙,一張一張地描寫,不但把繡像都描繪下來,而且連畫像的讚詞也都照樣寫下來。這花去他不少的時光。在大舅父家的這段時光,他的精神幾乎都用在這件事上了。影畫的《蕩寇誌》中的繡像,之後還有《西遊記》中的繡像,都足足訂成一大本。後來,因為要用錢,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章翔耀了。這是後話。

附記:到了春天,大人們看看沒有什麼風波了,便叫小孩們都回到家裏去。回家以後,父親避難尚未歸,本家族人將同族中事情立了一個議單,帶著專製的態度叫樟壽簽字。樟壽覺得這些言語和舉動對他是很大的壓迫和侮辱,因此拒絕簽字。他將這件事和他以前在外祖母和舅父家時同農民接觸的情景相比較,便深深地感覺到,有許多上層分子都是壓迫他的,而農工們才是最可信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