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美麗與悲愴——浦熙修與她的年代(7)(3 / 3)

也許如此。也許去了黃泉,他們一旦相遇仍是形同路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生命之舟沉沒前的最後一刻,無論是浦熙修,還是羅隆基,兩人的目光都是蠕蠕抖動的,不忍離去的,漸漸暗下來的光澤,渾如愈來愈黑黢黢的浪頭,一定泛卷有滔滔的憂憤……

1981年3月19日,北京全國政協禮堂。

在浦熙修含冤去世整整十年後,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民盟中央的領導及新聞出版界人士共數百人,懷著沉痛、肅穆的一心情,佇立浦熙修追悼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史良向浦熙修的兒女致意於浦熙修的遺像前。

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主持追悼會,民盟中央副主席薩空了致悼詞。悼詞裏稱浦熙修:

……具有一個優秀新聞記者的品德和才華。她富有正義感,為人正直。她新聞敏感性強,文筆質樸犀利。她工作勤奮,忠誠於自己的職責。她疾惡如仇……她不僅用墨水,而且是用鮮血寫新聞……她是我們黨的忠實朋友,對黨無比信賴……

在這天的追悼會上,浦熙修的親屬收到了兩封親筆道歉信。

一封是陸定一寫來的。從1966年5月8日至1978年12月2日,他被囚禁了近十三年,其中多是用“68164”的囚號,作為一名特等囚犯,關在北京秦城監獄。現在他病殘之軀仍未康複,在北京醫院治療休養。

眼下,多少老幹部在轟轟烈烈、聲淚俱下地控訴林彪、“四人幫”的迫害,恍如受盡了人類一千年來的苦難。這時,陸定一卻想起要寫這樣一封信。日後,謝蔚明來醫院看他,問道:浦熙修被打成右派,與你並沒有什麼關係,你怎麼想起要寫致歉信?他回答說:當時我是中宣部長,全國有那麼多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分子,我應該承擔道義上的責任,我應該向浦熙修的親屬致以歉意。

另一封是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寫來的。在反右鬥爭時,他畫了幅浦熙修的漫畫,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題為《猶抱琵琶半遮麵》,意指她欲承認不承認,欲揭發未揭發,內心世界還掛在“章羅聯盟”的犄角上沒有下來。在建國近三十年裏,每一個運動都要製造的千百萬噸筆墨的垃圾中,在缺乏原罪意識的東方文化裏,現實隻有野草般的控訴在增長,難見懺悔的黑玫瑰在開放,華君武先生怎麼還能在二十四年後勾索起當年的那一塊豆腐幹般大的漫畫呢?

1986年10月24日,即羅隆基90歲冥壽之日,在中央一級“隻摘帽子,維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的五個人之一的他,卻享受到一個由民盟中央主辦、專為緬懷他一個人而開的座談會。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的閻明複,在會上做了講話,他說:

今天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在這裏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_、著名的愛國民主戰士和政治活動家羅隆基先生誕辰90周年。我代表中共中央統戰部,向今天座談會的主辦者——中國民主同盟致意,並向羅隆基先生的親屬表示親切問候……縱觀羅隆基先生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總的來說他是愛國的,進步的,為我們民族和國家做了好事,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又是十幾載紅花綻春,黃葉鋪秋,尚有後人的浦熙修,其墳不該榛莽叢生,墓木已拱;沒有後人的羅隆基,本遺有幾把冷灰,但“文革”裏一個偌大的中國,竟難容一個尺把長的骨灰盒,早散去了太虛世界……

無論有墳的,還是無墳的,都會讓知道了這一切的後人凝神屏氣,沉頭肅立,不勝扼腕,不勝唏噓。

人們將會有怎樣紛綸的思索呢?我想,至少會有這樣一條——

今天,才華可以在事業的大街上昂首闊步,熱情能在人生之巔噴薄如錦,愛情用不著詭詭秘秘,乃至生離死別,愛者與被愛者白天似亮堂堂的太陽,晚上似醉倒銀河的星辰……

但僅僅在並不太遙遠的過去,在這塊土地上,最容易似草芥一樣遭踐踏、被摧毀的,正是才華、熱情與愛情。

1994年初草

1997年1月改定

2011年8月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