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為美,大自然大美。誠哉斯言!
寫於2011年9月13日
崇明島上的森林公園
一提到崇明,去過崇明或熟悉崇明的就會告訴你:噢,崇明有座森林公園!——這森林公園似乎成了崇明的名片。
其實,即使沒有森林公園,我對崇明也極有感情,從曆史上看,崇明曾一度與我家鄉太倉屬同一行政區劃,隸屬太倉州管轄;從地理上看,站在太倉的長江入海口,若天氣晴朗,能見度好的話,是能望得見崇明島的倩影的。我們從瀏河的碼頭乘渡輪過江,比從上海去崇明便捷多呢。
崇明雖然是我國第三大島,但它是衝積島嶼,屬平原性島嶼,並無崇山峻林,故車子一路行去,不像是去森林,感覺像是去公園。
當滿眼黛色,一片蔥綠映入眼簾時,我意識到我們已走近了森林公園。
大口門的“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八個大字是彭衝手跡,進得門,但見密密匝匝全是水杉,水杉本是枝幹挺拔的樹種,這兒成片成片大麵積栽種,一棵棵擠擠挨挨,空間有限,更是爭先恐後向上發展,以爭陽光、雨露與空間,故這兒的水杉千遍一律全是朱建華式的瘦高個。我學生時也曾在自家後院栽過幾棵水杉,據我經驗,這些半成材的水杉大約有三四十年曆史,一問這森林公園的前身是東平林場,始建於1959年,估計大規模的栽種當在七十年代。
印象中,五十年代時,上海及蘇南一帶常見的樹種是銀杏、榆樹、樸樹、楝樹、槐樹、楊樹、柳樹、鬆樹、柏樹、黃楊、桂樹、冬青樹等,並不見有種水杉的。後來,有報道說:水杉乃冰河期的孑遺植物,似乎比銀杏還珍貴。有資料說,水杉在上白堊紀廣布於北美、西歐、格陵蘭、蘇聯西伯利亞、日本北部及我國東北地區,經冰河期後就被認為絕跡了,直到1945年才有植物學家在我國湖北利川與四川萬縣、石柱縣一帶發現。或許是水杉生長快,能長到35米左右,並且在建築、製家具與造紙上都能派用場,作為綠化樹種極美觀,加之播種、插條都能繁殖,因此七十年代後大規模引種、推廣,如今竟成了上海附近最常見的樹種了。
水杉長得高,從下仰望,天為之綠化,成為一道立體綠色屏障,若登高眺望,仿佛置身於綠色海洋,但見綠濤遠去,無邊無際。我詢問了一下公園管理人員,這座森林公園總麵積為358公頃,是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
我曾去過四川阿壩大熊貓保護區,見識過那兒的原始森林,與那種天然的野性的原始森林相比自然沒法比,但水杉林也有水杉林的韻味,特別是在大都市上海附近有這樣一座森林公園委實難能可貴。
進入新千年,回歸自然已成了旅遊、休閑的主題,去森林公園轉轉,自然最符合這要義。我在崇明森林公園逗留了三小時,最大的感受或者說覺得最難得的,一是這舒心的綠化與新鮮的空氣,二是能聽到久違的鳥嗚,見到久違的鳥影。我曾不無憂慮地多次說過,如今在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除了麻雀與老鼠,幾乎已很難見到其它動物與鳥類了。但在崇明森林公園,百鳥爭鳴,悅耳動聽,那不知名的鳥兒或飛或棲,自由自在,這兒成了它們的樂土樂園,這樣的情景真有點疑是在童話世界裏。崇明有這樣一座森林公園,也算為鳥兒提供了一個庇護所,這實在是積德積福的事。
或許我是老三屆的,我也離鄉背井去過外地,因此知青牆留給了我深刻印象,是不是青春無悔那另當別論,沒有這二十多萬知青的貢獻青春,又哪來這森林公園呢,我在知青牆前默然了很久很久。
森林公園中還有森林康複中心、森林沙灘浴場,水上遊樂園、跑馬場、森林日光浴、狩獵、彩彈射擊、森林滑草、“攀岩”、野炊燒烤等不少活動項目,是學生與年輕人喜歡的去處。
不足之處是,作為一個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偌大的園內幾乎除了水杉還是水杉,畢竟單一些,少了一些原始味,少了一些野性的情趣,說得更直截了當些,就是人工的痕跡重了些。也許這是我的苛求。
崇明有座壽安寺
崇明是我國的第三大島,不說家喻戶曉,至少知名度在華東一帶不亞於海南島。隻是崇明島是個真正的島嶼,目前還沒有海底隧道或飛機可以直達,全靠渡輪擺渡,交通的不便使得許多近在咫尺的上海人也望島怯步,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