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上.海(1)(2 / 3)

走進西沙濕地

崇明多次去過,但每次去都行色匆匆,無非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已,未能做深度遊,更未能走到西沙濕地,一直很是遺憾。這次終於有機會走進崇明的西沙濕地,自然是令人欣慰的事。

崇明按其形狀看,像一條碩大的蠶寶寶,好一條天下無雙的金蠶、寶蠶啊。崇明是我國第三大島,但作為衝積島嶼,她還屬年輕的,正處在生長期,用民間語言形容之,乃“日長夜大”。考其曆史,唐代武德年間才露出江麵,有人居住的曆史大約1300年稍多些。早年有東沙、西沙之分,這使我想起我家鄉太倉的沙溪鎮,古時叫“沙頭”,意為沙之頭。西沙、東沙都屬沙之頭,沙之頭外就是滾滾長江。浩浩長江萬裏東奔,到上海開始瀉入東海,詩人愛形容長江為舞動於華夏大地的一條巨龍,如果你認可這個比喻的話,你會發現江尾海頭的崇明不正居於龍嘴的位置,那崇明不就是龍嘴裏的一顆明珠嗎?!而崇明最大的天然內陸湖正是叫明珠湖,我不知當初怎麼會起名為明珠湖的,但這湖名起的好,契合環境,富有內涵,引人聯想。

崇明島這顆國家級、世界級的明珠至今還在長,還在增,她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她的優勢還剛剛呈現出來。

多少年來,崇明因為是個島嶼,與大上海有江水阻隔,來往畢竟不便,然而,有一弊也會有一利,所謂壞事變好事,因為晚開發也有晚開發的優勢,這優勢在於如今的審美、財力、規劃與上個世紀已不可同日而語了。還有,因為沒有開發,人類的活動有限,特別是島之兩端,更是人跡稀稀,人為幹擾的痕跡幾乎等於零,加之這兒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就成了候鳥歇腳的加油站、中轉站,成了鳥兒的越冬地,成了鳥兒的天堂。

試想,那些天鵝、大雁等候鳥飛行在茫茫大海上空,幾天幾夜不停不歇,還要搏風鬥雨,體力的消耗是可想而之的,當水天一色之中,突然出現一片綠洲,出現一片灘塗,這對鳥兒來說是何等激動的事啊,他們亟待休整,更需要補充食物,增加營養。崇明的西沙濕地也就成了鳥兒最理想的歇腳之地,這兒有優質的水源,有豐富的魚蝦資源,有無邊無際的蘆葦蕩,可以棲身,可以隱蔽,可以覓食,還不被偷獵,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在當今世界已不多見,或者說已越來越少,鳥兒鍾情於此,也就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這兒,如果從空中鳥瞰之,是密密匝匝的蘆葦蕩,是大片大片的灘塗地,高高低低,深深淺淺,或水淺草高,或水靜魚多,這兒是原始的、生態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人與鳥兒也是和諧的。

看得出,崇明縣有關部門在開發西沙濕地時,是慎重的,考慮周到的,沒有急功近利,沒有光為政績著想,而是兼顧了生態的保護,環境的保護,人工鋪設的木板通道沒有深入到濕地腹地,以免影響鳥兒的天然狀態。這對觀鳥族來說,也許很不盡興,但對保護鳥類來說,確實功德無量。

我沿著人工鋪設的木板通道一邊欣賞著,一邊攝影著,把美景收入鏡頭,留作永遠的紀念。

這裏原本無路,通道兩則全是蘆葦,一眼望不到頭,給人無邊無垠的感覺,完全野生狀態的蘆葦,或密或疏,或高或矮,那種參差不齊,那種濃密不一,那種無拘無束,那種自由自在,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造化,讓人為這些植物精靈慶幸。偶爾有幾株柳樹,阿娜多姿,與成片的蘆葦相映成趣,所謂濕地,其實幹幹濕濕,離江灘遠的地方,潮來水漲,潮去水退,催生了許許多多半水生的花花草草,秋日,正是花草最後的盛典,無不盡情展示自己,如果你做個有心人,會發現在潮濕的河道淤泥上,爬滿了一隻又一隻蟛蜞,成千上萬,構成了一幅斑斕絢麗的江灘圖景。站在這兒,每一個角度都是畫麵,每一次轉身都有詩意,你看不到蘆葦深處的廬山真麵目,但你能聽到鳥兒的鳴叫,感受到魚兒的躍動,時不時,一兩隻或三四隻鳥兒從蘆葦深處撲愣愣飛向天空,飛向蘆蕩更深處。行走於此,我不能不想起“鳥鳴林愈靜”的詩句來。

這是一片尚未被汙染的原生態土地,在經濟最為發達的上海地區有這樣一塊淨土,實在是難能可貴,但願人類對這兒的幹擾少些再少些。發展經濟,開發旅遊固然重要,但觀鳥活動一定要適可而止,不宜大規模的開展,萬不能因觀鳥而驚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鳥兒的和諧,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天人合一”觀啊。

難忘崇明西沙濕地,是因為其美,是因為其純,是因為其靜,是因為其淨,是因為其生態,是因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