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上.海(1)(1 / 3)

凸顯個性的田子坊

田子坊是什麼?官方的解讀,乃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源地,被譽為上海視覺創意的“矽穀”;而民間,則更願意稱之為一個有老上海味道的老弄堂,一片有文化品位的商業街區。

據我知道,上海人、外地人、外國人,都喜歡去田子坊,有些遊客進去了,甚至不想出來,在裏麵走走、看看,或選購,或拍照,或小憩,或長坐,可以用“流連忘返”四個字來形容,為什麼?不能不讓人思考。

田子坊裏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星級賓館,沒有賭博場所,沒有特殊服務,它靠什麼吸引遊人,靠什麼贏得口碑?以致名聲在外,聲譽日隆?

我懷著這種種疑慮,或者說一探究竟的心情走進了田子坊,一進去,我就感受到了那種不同於老北京,不同於老蘇州的老上海味道,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外婆家。我外婆住在康定路,與這兒的石庫門裏弄很相像,於是,一種親切感漫上心來。當我沉浸在濃鬱的老上海氛圍裏,絲絲縷縷的老上海氣息撲麵而來,耳邊自然而然地響起了許多老上海耳熟能詳的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

這裏有許多老上海人兒時的記憶,有許多海外遊子故國的印記,有許多外地遊客新鮮而陌生、久違而熟悉的場景,那店,那鋪,那招牌,那櫥窗,那裝飾,那塗鴉,那街道,那弄堂,那風情,那韻味,似乎在哪兒見過,似乎在哪接觸過,也許在睡夢裏,也許在發呆裏,也許在徐誌摩的詩裏,也許在王安憶的小說裏,也許在張藝謀的電影裏,也許在陳逸飛的油畫裏,似乎很親近,似乎很遙遠。你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甚至腳下踩到的,都是曆史,都是文化,都是藝術,你會發現哪怕同時代同樣的建築,每堵牆麵,每扇門,每扇窗,屋裏屋外,也都各各不一,每一家的主人都充分調動了不同凡響的自我審美與藝術創造力,因陋就簡,因地製宜,加以改造,加以修飾,自成一體,凸顯個性,無不閃爍著文化人的創意、智慧,與生意人的精明、詭秘。徜徉在這千變萬化,各具特色的街麵,穿行於仄逼而曲曲彎彎的弄堂裏,一轉彎一天地,一進門一麵貌,頗符合江南園林建築美學,即“水要曲,園要隔”,逛田子坊,你會不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仿佛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那種驚喜感、欣慰感真好,不實地走進去田子坊,無法體會到那種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

田子坊有名人效應,有陳逸飛的工作室,有爾冬強藝術中心,有陳海文攝影工作室,有李守白剪紙藝術工作室,有鄭禕樂天陶社等;田子坊有文化氣氛,在這裏,可以欣賞到最前衛的藝術家的創意,也可以領略極傳統的文化傳承,各色人等都可以尋覓到自己喜歡、偏愛的藝術品與商品。

田子坊是獨特的、典型的、活力的、生態的,因為它與某些純粹政府行為、長官意誌下的人造景點不同,田子坊至今有原住居民,他們依然生活在這兒,在這裏買汏燒,在這裏生兒育女,在這裏安度晚年,令人聯想起《七十二家房客》的電影與話劇。當然,有人很享受這種文化氛圍,也有人不喜歡原本平靜而恬淡的生活受到幹擾,我饒有興趣地與一位坐在石庫門前飽經風霜的老阿婆攀談了起來,她就盼著有關方麵早點來置換她的住房,希望這兒日益升值的品牌價值能改變她原本擁擠的住房問題。

當大規模的拆遷之風蔓延各個城市時,田子坊老房子老裏弄的改造是極為成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拆”字了得,不是行政命令,不是強製手段,而是政府與民間兩條腿走路,發揮兩個積極性,因勢利導,借力發力,不僅僅修舊如舊,不僅僅舊貌換新顏,其意義還在於保留了老上海世俗的、平民的諸多元素,保留了曆史的、文化的根脈,大有變廢為寶,推陳出新,化破舊為精華的手段與本事,這兒無形中成了老上海的縮影之一,成了千金難買的黃金寶地,成了可以與北京大柵欄、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蘇州平江路相媲美的文化景觀、旅遊景點。

田子坊不求高檔,但求特色,不求豪華,但求創意,不求大,但求精,不求全,但求稀,如今的田子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之地,有引領意義,有孵化作用,有窗口效應,品牌第一,賺錢第二,文化為主,商業為輔,田子坊是成功的,田子坊的成功對其他城市有著示範作用。

我的感覺:田子坊是上海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田子坊的名氣還會更大,這是一定的。

寫於201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