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川(1)(1 / 2)

大開眼界的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有三絕:燈會、恐龍與古鹽井。但對尋常百姓來說,恐龍的誘惑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恐龍是一種早已滅絕的物種,一種陸地上最巨無霸的動物,讓人覺得又可愛又可怕的史前動物。特別是隨著美國大片《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恐龍》《恐龍帝國》等的放映,恐龍似乎借現代高科技複活了,走進了我們的頭腦,走近了我們的生活,引發了新一輪恐龍熱。

印象中,除了文字、圖畫等平麵資料,以及常州恐龍園等人造恐龍外,實實在在麵對麵恐龍,是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大廳裏見識解了恐龍骨架。如果我記憶沒錯的話,好像是合川馬門溪恐龍骨架,有10米以上高,20多米長,據說是我國最大的恐龍。這合川馬門溪不就在四川嗎?因此在學生時代我就有了恐龍的故鄉在四川的強烈印象。

八十年代初,四川自貢又發現了大批量恐龍化石,自貢恐龍之名慢慢響了起來,甚至蓋過了合川,蓋過了雲南豐祿,使我與許許多多人一樣對自貢有了一種神往,有了一種想象,有了一睹真容、觸摸恐龍的欲望。

當我終於有機會去自貢時,最想看的當然是恐龍,心隨人願,自貢的恐龍博物館在大山鋪,從成都到自貢要經過。先睹為快,我們徑直驅車去了恐龍博物館。

記得有副對聯為“雲是龍世界,海為鶴家鄉”,到了自貢的恐龍博物館才真正認識到:這兒才是龍世界,恐龍的世界!

開眼界啊。大的竟有20多米長,小的僅一米不到。有樣子溫順的,乖如綿羊的;有相貌醜陋的,凶神惡煞的,有的有劍刺,有的有尾錘,有的頸高,有的尾長,有的頭小、有的腿粗。奇形怪狀,各式各樣,真正是進了恐龍大觀園,讓人感歎造物主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人驚歎自然界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用得著一個成語:歎為觀止。

讓我增知長識的是原來天上飛的、水裏遊的都不算正宗的恐龍,關於恐龍國際上有專門定義:專指用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陸生爬行動物。換句話說,像翼龍、翼手龍,喙嘴龍等會在空中飛的,像魚龍、蛇頸龍等能的水中遊的,都隻能算是恐龍的近親。我估計具備這樣專業知識的人一定不多,如果我不來這恐龍博物館,我的恐龍知識看來也是初級階段水平,由此可見,行萬裏路與讀萬卷書同樣重要,同樣不可偏廢。

我在想,如果電視台作一次街頭隨機采訪,問恐龍是食草類動物還是食肉類動物,我猜想被問者必會愣一愣。其實,答食肉類食草類都沒錯。更有意思的食肉還是食草,與恐龍個體大小並無直接關係,像龐然大物高達20米的天府峨眉龍卻是食草類的,它吃藻類與樹的嫩枝;而個體小得多的和平永川龍倒是食肉類,而且還有恐龍吃恐龍的。別以為相貌醜陋的就一定是食肉類恐龍,還真不好說呢。人不可貌相,移之恐龍,同樣適用,同樣不可貌相。

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用常規思維套之,有時會出洋相的。

在自貢恐龍博物館我有個意外收獲:我發現同在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生存的還有鱷魚、烏龜,還有蜜蜂,蒼蠅、蚊子、蜻蜓、蝴蝶等昆蟲,令人驚歎的是與恐龍長相有相似之處的鱷魚,比恐龍小得多的烏龜在物競天爭中存活了下來,甚至曆經億萬年竟沒有多大變化,而曾主宰這個地球,不可一世的恐龍卻滅絕了,銷聲匿跡了,這能不引發我們的思考嗎?

記得《紅樓夢》中有句經典語言謂之“大有大的難處”,好像是鳳辣子王熙鳳說的。細想之,還頗有哲理呢。恐龍大矣,強矣,霸矣,可居然不如小小的蜜蜂、小小的蚊子能適者生存。反過來說:小有小的優勢。我站在那些小小昆蟲陳列標本前感觸良深。做大做強固然需要,但有些事不妨先做精做優,雙管齊下,並行不悖,方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有相通之處。

在參觀自貢博物館時,我注意到一個小細節,展出的恐龍蛋不是在大山鋪當地發掘到的,而是借用河南發掘到的恐龍蛋。一問,原來自貢這一帶,發現了一具又一具,甚至成片成片的恐龍化石,被譽之為“恐龍群窟”,但就是不見恐龍蛋。而河南南陽一帶,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可就是沒有發現恐龍化石,這確乎不可思議。難道恐龍下蛋都要跑到河南?這當然不現實,這無非說明,恐龍蛋與恐龍骨架的保存,形成化石,那要天時地利諸因素全都具備才能曆億萬年而存在。自恐龍山鋪有如此多的恐龍化石,相信與恐龍大滅絕不無關係,這個結果如能真正研究出來,發表出去,達成共識,那就是對自然科學,對人類一個大貢獻,自然界的千古之謎也許就在大山鋪的土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