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邀請旅行社老總,還可邀請攝影家、作家、詩人與媒體記者,他們來了,必會寫必會拍的,寫了拍了必會發的,就算一人一篇散文,一篇報道,一首詩歌,發一張照片,宣傳的效果與本地報刊發也大不一樣,名家的文章、名家的照片,效果就更不一樣了。景以名人傳,名人與景存,互惠互利,謂之雙贏。
記得有次去外地參加一次文化活動,主辦方明文規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一級的一律免單,省一級作家協會免一半,結果邀請到了不少大牌大腕作家、詩人與著名攝影家,效果不要太好呃。
我這次實地觀摩了自貢的燈會後,感到自貢燈會完全可以打造成一個國際品牌,可以推介到海外去,東南亞國家是會大感興趣的,且東南亞國家屬於熱帶,氣溫高,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展出。建議與當地國的景區合作,與當地國的僑領聯係。
像這次奧運火炬傳遞就是個好的契機,如果能及時與海外那些火炬傳遞城市的僑領聯係,想來是會受歡迎的,這已屬馬後炮,且不去說它了。接下來,上海的世博會也是次好機會,不知能否派人到上海與世博會辦公室聯係一下,搞一個展示平台,這可是向全世界宣傳的極佳機會,千萬別再錯過了。
目前,自貢的燈展公司有好多家,我不知是否有全市性的燈展協會,如果有的話,不知隸屬於哪個部門,是文化局是文聯是旅遊局?
據我知道有些小公司在外地惡性競爭,造成了負麵的影響。比如今年春節期間,太倉弇山園的燈會原本是與自貢市假日彩燈製作展示有限公司合作的,老總吳誌勇也來過太倉幾次,但後來有家小公司橫插一腳,直接與公園負責人談,因野雞小公司價錢低廉,反擠跑了正宗的專業大公司。內行的當然知道燈的質量不可同日而語,但沒有真正見過自貢燈會的,自然會想,同樣是燈會,為什麼不找價錢便宜的呢。這種惡性競爭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一般不知內情的遊客、觀眾會說:“噢,自貢燈會也就這水平。”一旦這種印象印了進去,再要改變就難了。
這種事,政府出麵不宜,但行業協會可以管理、協調。
一個品牌要豎起來很困難,毀損之卻很容易。
自貢燈會目前已是自貢品牌之一,但產業優勢還不明顯,從產業角度看,還略顯單薄,衍生產品不豐富,既然燈會燈展是品牌,它就是龍頭產業,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要靠它帶動相關產業,要發揮出它的最大值。有關燈文化的文史集、詩集、散文集、美術作品集、攝影作品集,工藝美術作品集等要推出,讓遊客選購,還要推向全國書市。
如果自貢的旅遊真正興起了,遊客的需求之一就是自貢特產,可設計一些小型、美觀、有文化內涵,有品位又便於攜帶的禮品燈、燈飾之類,想來會有市場的。
還可舉辦燈展設計擂台賽,創新是生命,推陳還要出新,精彩的燈,可申請專利。可以評選製燈大師,每年評選製燈狀元,甚至可以評最佳與最差,單項評與綜合評相結合,評創意,評造型、評色彩,評燈光,評製作,讓遊客參與投票,專家評與遊客評相結合。
我走馬觀花,那一組組燈給我留下了深刻、美好而又難忘的印象,平心而論,主辦方在造型、布局、色彩、光影等方麵下了大功夫,也確實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欣賞之餘,又不夠滿足,因為這燈會基本上是靜止的燈會,盡管恐龍會動會眨眼睛,可惜其他帶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民俗色彩的活動少了點。一句話,要讓燈展動起來,活起來。假如增加這些內容,會大大增加燈會含金量,增加可看度,增加互動性,動靜結合,更出效果。
簡而言之,燈會要有觀賞性,要有娛樂性,要有趣味性,要有參與性,要有特色性,要有多樣性。
總而言之,燈會是一個平台,是一種載體,通過燈會,要展示曆史、展示文化,展演民俗,展演技巧;從而吸引遊客,集聚人氣;達到促進消費,全民同樂;擴大知名度,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起到挖掘、宣傳文化底蘊,藉文化讓城市更有魅力,藉文化擴大招商引資,讓更多的人因燈會看好自貢、看重自貢,使自貢躋身於一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