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川(2)(1 / 2)

自貢的燈會再好,如果不與國家級媒體聯手,不借助海內外那些有影響的媒體宣傳,想做大做強做優就會事倍功半。

如果讓我支招的話,我建議自貢有關方麵與央視“探索與發現”欄目聯係,至少可以合作拍攝一集《自貢一絕——燈會》,從燈文化入手,再引出如今的大型燈會,由曆史而現在,由一燈如豆,而燈火璀璨,而爭百花齊放,穿插製燈工藝,采訪老藝人,讓專家學者發表研究成果,收視率一定不會低,宣傳效果一定不會差。

假如趁熱打鐵,來個整體包裝就更好了,幹脆再拍攝《自貢恐龍探秘》《尋覓自貢古鹽井》,自貢三絕一次性推出,即便花點錢也值得。

自貢急需有前瞻眼光、有商業運作頭腦的策劃人才,這樣的人才不是沒有,而是需要發掘、發現,從而重用。如果本地人才不夠,還可以獵頭借腦袋。

還可以委托文化策劃,或媒體策劃公司去做。我曾經接觸過北京的媒體策劃高手,他們可以把一個地方性的文化遺產,或文化項目,包裝成全國影響,許多點子,確確實實讓人大開眼界,不能不服。

同樣是2005年,地處大興安嶺腹地的阿爾山為了打造溫泉旅遊品牌,邀請了全國著名攝影家、作家詩人,與北京各大旅行社老總,以及幾家高校搞策劃的教授等四撥人前去觀光采風,征求意見。我影響很深的是那次關於開發阿爾山的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提供了極佳的思路與策劃方案。不要說對阿爾山,就是對我們一起受邀而去的其他人都覺得大受啟發,大有教益。自貢無論在曆史傳承上,在經濟實力上,在文化內涵上,在地理位置上,交通條件上,都遠勝於偏僻的阿爾山,如果下決心去做,經濟效果、社會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我的家鄉太倉在上海邊上,我們訂的報紙是上海的,看的電視是上海,聽的電台是上海的,我從上海的媒體注意到常有外地的市長、旅遊局長帶了人到上海召開景區景點的旅遊推介會或招商會。我不知自貢有關方麵到成都到北京推介了沒有,但印象中上海沒來過,為什麼不積極開辟上海這巨大的客源市場呢?

我作家協會主席是兼職的,其實我的本職工作是僑辦,一度我們僑辦下麵有個中國旅行社,所以我對旅行社這一塊不陌生。據我了解,一個地方旅遊業要興起,硬件固然重要,但與各大旅行社的關係也至關要緊。是不是可以用自貢市旅遊局或自貢國際燈會組委會的名義邀請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實力的旅行社老總到自貢看一看,我想這可能比什麼推介更有直接作用。

自貢的燈會雖不能說是“藏在深閨人不識”,但至少人們對自貢燈會的了解是片麵的、局限的。以我為例,我早就知道自貢燈會很有名,但我以我在上海長風公園看到的自貢燈會,與太倉弇山園看到的自貢燈會為樣本為參照係,以為就這水平,就這規模,因此,王孝謙副主席邀請我去看十四屆自貢恐龍國際燈會時,我隻是客隨主便,抱著走過路過不錯過而已的心態,並沒抱多少期望值,但實地看了,我真正大吃一驚,那用仿真皮製作的恐龍,巨無霸似的先不說,那形態至逼真,確乎達到相當水準。那用瓷碗瓷碟組合搭建的九龍鼎,其體量、其造型,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完全可以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什麼叫“流光溢彩”,什麼叫“火樹銀花”,什麼叫“移步景換”,什麼叫“爭豔鬥麗”,什麼叫“美輪美奐”,什麼叫“目不睱接”,什麼叫“流連忘返”?這才是呀!

自貢人也許年年看,看多了看慣了,多少有些審美疲勞了,但讓外地遊客來觀看來欣賞,估計會有歎為觀止的效果。

這得讓各大旅行社的老總實地看,看了才會有感性認識,才會認識燈會潛在的旅遊價值,才會組織發團過來。旅行社老總認可了,那就贏了一半。

上海各旅行社沒有自貢這條旅遊專線,靠散客、自發來客永遠做不大。股市語錄雲:“大戶,隻有大戶才是真正的英雄。小戶、散戶都是微不足道的。”移至旅遊行業,何嚐不是如此呢?!

當然,開專線,還必須有專門的航班,否則就是一句空話,我考察過了,上海飛成都,飛重慶不是不可以,但從成都、重慶再乘中巴、大巴到自貢時間太長,遊客太累。現在國際上流行“一小時經濟”的概念,即從機場下來到目地不能超過一小時路程。按此觀點,上海到宜昌,到瀘州機場,再乘車到自貢就不超過一小時了,但瀘州到上海目前無航班,是否可考慮與上海春秋旅行合作,開一個春秋航班呢?如果上海到宜昌,再到自貢就更近了。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派人去遊說,去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