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重積德,則無不克。第五十九章
人著重積累美德,則無往而不勝。
老子認為,高明的老板,不是積累錢財貨物,而是積累道德仁義。給人的錢財貨物越多,自己積累的道德仁義就越多。因此,老子告誡老板不要貪心、要知足,即要求老板在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時要適可而止。在老子看來,世間的禍患都是起因於不滿足,罪過都是起因於貪得無厭。所以,知足的人就能永遠滿足。懂得滿足的人,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遭受危險,就可以平安無事,永保太平。
給老板的啟示:義是金字招牌。不管是在下屬、合作者還是競爭對手那裏,都真切地感受到“義”的力量,其結果就是利滾滾而來。
李嘉誠是從傳統文化走出來的新型商人,有人將其歸為“儒商”。被稱為近代儒商的日本老板澀穀榮,在斯著的《論語與算盤》中講義利合一是儒商的經營原則。義,是指社會的道德規範。利,是指企業的經營效益。從儒家的企業倫理來看,義是利的基礎,利是義的結果;義是利的指導,利是義的實現;義是企業通過其正當合法途徑為社會謀福利,利是社會獲得企業滿意服務後以利潤形式給予企業應有的回報。李嘉誠相信“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李氏說過:
“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會有財路,這就必須具備商業道德。”
這就是李氏的義利之辯,與澀穀所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若存在不講誠信的投機經營思想,對企業來講不啻於一顆隱藏的定時炸彈。名列全球五大會什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因安龍公司案而瞬間名譽掃地,不得不被畢馬威兼並,世人有目共睹。李嘉誠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時至今日,李嘉誠對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逾45億港元。
李嘉誠從小受父親影響,原本立誌要從事教育事業。就是在經商初期,也是打算先賺一筆錢,然後,再去辦教育。幾十年後,他的這一理想終於變成了現實。這既反映出李嘉誠人格的高尚,也體現出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能夠將腳踏實地幹好眼前的工作與遠大的理想很好地結合起來。創建汕大,是李嘉誠義利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正如李嘉誠專職負責捐贈事宜的私人秘書梁茜琪所說:“李嘉誠捐款與別人不一樣,他的捐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以後,所考慮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知,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是否解決了問題。”
做任何事都要做得最好.這是李嘉誠的信念.做生意是這樣,做善事興義舉也同樣如此。這樣才能與別人不一樣,也才能凸顯出自己的風格,也才能讓人永遠記住。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曾經說過一句幾乎讓所有汕大人傳誦的名言:“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至今,李嘉誠私人為汕大的捐款已超過20億。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醫學院及附屬的兩所醫院和一個眼科中心,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中國第一個較為正規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
當李嘉誠開始捐建汕頭大學的時候,當時香港大學的校長,曾經警告過他,說醫學院很貴的,好像一個大海洋一樣,比一般的大學可能貴10倍。在買儀器,及各方麵的投入都要多,而且醫學院一定要有附屬醫院才有用。他勸李嘉誠捐建大學不一定要建醫學院,可以建一些費用較低的大學,可是李嘉誠堅持要搞一個醫學院,這當然不會是沽名釣譽。在李嘉誠看來,要切切實實地辦教育,而不僅僅是為了個人聲譽。
多年以來,李嘉誠對醫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捐資巨大。李嘉誠本人的視力相當好,但是他對於醫學院眼科中心的治療,卻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說人沒有一個腿,沒有一個手,還能看得到這個世界,可是沒有眼睛的人,整個人生都是黑暗的。
中國人素來有句俗話叫做“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似乎天經而地義,在籌建汕頭大學之時,更有人建議將之命名為李嘉誠大學。然而,當李嘉誠為汕大投人了無數的金錢、心血和感情的時候,汕頭大學裏卻沒有留下李嘉誠的名字。
在李嘉誠這個名字中,“誠”字幾乎代表了他的整個性格。想當初,父母給他起了這個名字,也許就蘊含了希望他誠實做人的含義,而這個“誠”字也為年輕李嘉誠的事業打開了機會的大門。
在李嘉誠看來,誠信是利潤的前提和基礎,利潤是誠信的結果。他認為。
“信譽是不可以用金錢估量的,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
而通過數十年的企業經營實踐,李嘉誡對此篤信不移。李嘉誠後來說:“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後,成功、利潤將會隨之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