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今譯】

道先於萬物而自在,混沌未分的統一體產生天地;天地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由萬物的元神主宰,從而形成萬事萬物。萬物都有背道之陰和向道之陽,兩者相互激蕩而形成和諧體。人們所厭惡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嗎?王公卻用這些詞彙稱呼自己。(一切事物都是陰陽正反二氣的和諧體),所以,減損它有時反而使它增加,增加它有時反而使它減損。先人教我的,我也用來教你們: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這句話,就作為施教的章本。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今譯】

天下最柔弱的,駕禦、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沒有實體的,能進入沒有空隙的。我由此便知道無為的益處。這種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得到啊!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今譯】

名聲與生命,哪一樣與我們更密切呢?生命與財富,哪一樣對我們更重要呢?得到與喪失,哪一樣更加有害呢?貪得無厭必會遭致大的損害,過多的囤積必會導致大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便不受困辱;知道適可而止,才能免除危險;這樣才能保持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今譯】

真正完善圓滿的,看起來卻好像欠缺的樣子,然而永不敗壞。真正豐富充沛的,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然而用之無窮。最正直的好像彎曲,最聰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辯的好像不擅言辭。躁勝嚴寒,靜勝炎熱(有清靜之心,則能化寒暑之節)。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今譯】

天下有道的時候,(天下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放馬歸林,開田辟地,)遣退戰馬用來種地糞其田(為田施肥)。天下無道的時候,在郊野大量培育戰馬(等待隨時上戰場)。(一切罪惡,最初都起源於人的一念之欲)最大的罪惡,就是人的欲心,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錯就是貪得無厭。所以要知足,知足的人,才能永遠地滿足。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今譯】

不出屋門,便可推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明了天道。(道無所不在,反躬自身可得)越是奔走追逐得遠,越是難以明白真知。所以聖人不必經曆便知曉大道,不眼見而明白,無為而成就自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今譯】

求學是一天天地增加(知見),求道則是一天天的減少(智巧)。一直減少下去,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在無為的境界裏,便可以無所不為了。取得天下常常是靠無事(順其自然,不滋擾百姓),倘若極盡其能事(政舉科繁,法令過多),便不能擁有天下了。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今譯】

聖人(的心空靈而包容萬物,因此)沒有固有的心,而是把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心。他對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們;對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們,從而成就良善的德行。對誠信的人,以誠信待他們;對不誠信的人,也以誠信待他們,從而成就誠信的德行。聖人在天下,不抱成見,不持私欲,使人心歸於渾然純樸。百姓都關注自己耳朵所聽和眼睛所見,聖人則把他們當嬰孩看待。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