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2)

24在宥天下

聞在宥①天下,不聞治②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③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④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⑤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在宥》

【注釋】

1在宥(yòu):自在寬容。2治:管治,用仁義禮樂來匡治。3淫:擾亂。4恬:安寧。5瘁瘁:勞苦憔悴。

【今譯】

聽說過使天下自在寬舒,沒有聽說過用仁義禮樂來匡治天下。使天下自在,乃是害怕天下萬物之性被擾亂;使天下寬舒,乃是害怕天下萬物之性被改變。天下萬物之性不被擾亂、不被改變,還有管治天下這種事嗎?以前堯管治天下,使得天下之人歡娛其性,這是不安寧。桀管治天下,使天下之人憔悴勞苦其性,這是不安樂。不安寧不安樂,就不能稱為德了。沒有德而能夠長久,是天下所沒有的事。

【釋義】

道家的理想政治乃是在上位者無為,而在下位者各適其本性。如此,則可以自然實現政治的有序與和諧。所謂“在宥天下”,即是使天下萬物各安其所,而非借由外力來做安排。因而任何的幹涉,無論是仁義之舉,還是暴虐之政,在道家看來沒有根本的區別,都是在打破本有的寧靜而陷入無休止的喧鬧當中。這又與當時黃老學派的形名之論不同。

25不知不離

心養①。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②,倫與物忘③;大同乎涬溟④,解心釋神,莫然無魂⑤。萬物雲雲,各複其根⑥,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在宥》

【注釋】

1心養:即《人間世》中的“心齋”。2吐爾聰明:吐,或以為當為“咄”,或以為當作“絀”、“杜”、“黜”等,義為拋棄耳聽目視的能力。3倫與物忘:倫即淪。與萬物淪和而忘掉彼我的分別。4涬溟(xìnɡmínɡ):渾沌不分的自然運化之氣。5莫然無魂:去除心智機巧而清虛寂靜;莫然:即漠然。6萬物雲雲:各複其根,本於《老子》“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今譯】

修養心神。你隻要無為自然,那麼萬物自然而然就生滅變化。忘掉你的形體,拋棄耳聽目視的能力,與萬物淪和而忘卻彼此之別,與渾沌部分的運化之氣同通為一。釋放丟棄心智機巧,進入清虛寂靜的狀態。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各自的根本,各返根本而不自知,渾然不覺,則可以終身不離根本。若是知曉了,就會離失。不要究問它的名稱,不要探尋它的實情,萬物本來就是自然生成的。25。不知不離心養①。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②,倫與物忘③;大同乎涬溟④,解心釋神,莫然無魂⑤。萬物雲雲,各複其根⑥,各複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在宥》

【釋義】

這裏所講的無為與無知關聯起來,所謂“若彼知之,乃是離之”。萬物各有其根本,隻有不離根本,才可以永葆其本性而不離亂。道家所關心的不在於萬物的根本究竟為何,而在於如何不離根本。這裏則歸於“不知”上,不知則意味著不在萬物與其根本之間作出分別,如此則可以沒有離失,而萬物各自依其本性生滅變化。一旦對根本有所知覺,在道家看來就意味著某種分別,繼而導致離失與混亂。

26道兼於天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名正①;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②。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③;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④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⑤。——《天地》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