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立誌要經過奮鬥拚搏做“鳳凰男”,成為人人羨慕的企業家,隻有這樣他才能過得開心快樂。畢業後經過幾次求職碰釘子後,大學生鬱鬱不得其誌,總是想著“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便決定回家走走,散散心。
在大學生回到家後的幾天裏,他始終感覺到放鬆和輕鬆無比。每天可以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大學生發現每天路過田地時,都可以看到農民伯伯流著汗水卻談笑風生,於是他決定問這些村民為什麼可以如此快樂?農民伯伯回答:“什麼是快樂?我覺得早上起床後老婆子能做好飯,吃了早飯就背著鋤頭去地裏做活。做活累了,可以跟臨地的幾個老夥伴聊聊天,侃侃大山,老婆子或者兒子能給送碗水喝,然後中午回家又能吃到美味的中飯,下午還是做活,晚上回家老婆子鋪好了炕頭,美美地睡一覺。地裏活兒不忙了,能跟其他老夥伴下下棋,鬥鬥嘴,唱唱曲兒。這就是快樂啊。”大學生聽到後有些懂,又有些疑惑。
有一天大學生發現鎮裏的一家飯店,老板也整日樂嗬嗬的,可據大學生觀察這家店的生意並不怎麼好,收入也不比農民種地多多少。大學生很奇怪地去問老板整日快樂的原因。老板搬來一隻小凳讓大學生坐下說:“小夥子,你可能不知道,我最喜歡的就是做飯,我父親是廚子,爺爺是廚子,太爺爺也是廚子,可能是遺傳了祖先的廚子基因,所以我覺得做飯就是快樂。你看我的店鋪雖然人不多,但卻都是常客,客人來了,不用問他我就知道今兒他想吃什麼,客人滿意我的手藝,我也經常減免客人的菜錢,所以我們彼此都快樂。像現在我們倆在聊天,我覺得這就是快樂。沒事的時候能坐在太師椅上聽聽收音機,曬曬太陽,有時候還能跟幾個像你一樣的客人聊天談人生。老婆賢淑,兒子懂事,你說這不是快樂嗎?”大學生懂了很多,但還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快樂。
正在這時,飯店門前停了一輛車,大學生知道這輛車價格超過百萬。車上走下來一個笑嗬嗬的中年人,跟老板打招呼。大學生很奇怪地詢問中年人:“為什麼這麼快樂?”飯店老板一臉自豪地說:“你不知道,這位可是我們市裏身價千萬的大老板,可他就是好我這店裏的廚藝,基本上每月都會來幾次。”中年人對大學生笑了笑說:“十年前,我隻有十萬積蓄,後來跟夥伴合作開了工廠,結果經營不善,夥伴退股,我堅持了下來。經過多年努力打拚,公司經營越來越好,慢慢地成為市裏數得著的大企業。有一天女兒一臉不快地跟我說:‘爸爸,你已經兩個月沒帶我出去玩了。’我說:‘你媽媽不是陪你去了嗎?’女兒撅著嘴說:‘我要我們一家人一起去玩才高興。’聽完女兒的話後我眼睛竟然濕潤了,女兒說的一家人在一起玩才高興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我抱過女兒,又親吻了妻子,告訴妻子:“你辛苦了。”後來我開始不斷地培養公司新人,讓他們能逐漸接替我的工作,現在我每天陪著妻兒一起,有空就來鄉間玩玩轉轉,嚐嚐農村的野菜,住住小時候住過的茅草房,女兒可以開心地采野花做花環,我可以和妻子坐在草地上曬太陽,聞花香,你說這叫不叫快樂,算不算幸福呢?”
大學生頓悟:原來快樂就是知足,快樂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快樂就是陪伴家人,讓家人都快樂。所以農民可以為早起準備好的粗茶淡飯、晚上鋪好的熱炕頭而知足;飯店老板可以為常客的照顧和捧場,閑暇時的曬太陽,聽收音機而知足;企業家可以為長久陪伴妻兒,關注兒女成長,在鄉村呼吸新鮮空氣而知足。這就是對人生的知足。
性格的不同,造就了不同人的不同追求和愛好習慣。但人生的真諦是幸福和快樂,如果沒有快樂即使有千萬身家也沒有意義。
很多人在人生追求中過多地關注物質基礎,而忽略了快樂的真諦。
所以有些人在奮鬥了一生進入老暮之年時,才驚訝地發現原來一生為了追求快樂,卻每天都在不知足地追求、付出,每天都在不開心地索求;為了得到快樂,卻忽略了放在手邊的幸福和快樂。這就是不知足不常樂的真實寫照。
4、知足者得
常人都認為隻有不知足才能獲得前進和更大的收獲,知足肯定不能“得”,這其實是主觀意識片麵的理解和認知。老子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認為“天道無常”,認為自然界沒有安排就有春夏秋冬,沒有幹涉萬物的生長消亡,萬物卻能和諧如道。天道是會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的,這正是自然規律。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少索取才能得到,多貪欲則會迷惑。“少則得”是老子對“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解說,“多則惑”則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解說。自然之道是把多餘的補給不足的,而人之道則是讓多的越多,少的更少。
但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人在效仿地,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效仿自然。所以最重要的是自然,如果沒有自然萬物,沒有春夏秋冬,就沒有“道”,沒有道就不會有天地之分,沒有天地就不會有人了。所以最終人道依舊要遵守天道,也就是符合“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義。
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意思是家傳的財富不會超過三代。《道德經》曾多次證明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懂得知足,就是順應自然,無為不爭,就會“得而不惑”。
A公司財務部經理被調任至分公司做事,經理職位空缺,有三位人選成為經理空缺的填補預備成員。為了慎重起見,董事長分別找三人進行了談話,想通過他們三人的自述來找尋最合適的人選補缺。
董事長先找來第一位,問他對公司的看法和對自己是否能勝任經理職位的看法,第一位候選人說:“董事長,您是知道的,我是來公司時間最長的一位員工,基本上和我一起入職的同事都已經榮升成經理,甚至還有人成為分公司的主要領導人,所以我覺得……”談話完成後,董事長說:“謝謝你這麼多年來對公司的支持和幫助,請先暫時回去等消息吧。”
董事長找來第二位,第二位聽到同樣的問題後,回答說:“董事長,您還記得三年前因為財務經理成本核算錯誤差點造成公司重大損失的事情嗎?我倒不是說自己多有能力,但是我覺得我挺有信心做好這個職位……”董事長微笑著說:“三年前的那些成本核算失誤我還有印象,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董事長找來第三位問了同樣的問題,回答是:“董事長,非常感謝公司能給我這次機會,對於我目前的薪水和待遇我都比較滿足,而且我在公司確實學到了不少的工作經驗,這些都是無價的。所以這個職位誰都能勝任,我不覺得自己是最合適的,我還需要學習……”董事長也是同樣笑著讓他回去等通知。
三天後通知下放,讓眾人驚訝的是董事長竟然選擇了三人中上班時間最短,經驗最少的第三位候選人。當有人問董事長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時,董事長意味深長地說:“從我跟三個人的談話中能感覺到第一位在言談中對公司長時間沒有提拔他的不滿,他對公司有最大的苦勞,但肯定功勞不多。如果功勞大,公司是肯定不會遺忘他的,而我們公司隻認功勞不認苦勞,能留下他是因為他年齡大,如果讓他做財務經理顯然不合適。第二位太聰明,他沒有向我說條件,而是告訴我三年前的一件功勞,其實這件事我早已忘掉了,如果一個人過於記住過去的輝煌,反而很難有新突破,況且當初他確實發現了問題,但是我記得真正第一個發現問題的是他的助手,也就是第三位候選人。第三個人在言談中很自然地表露出對公司的付出,並能自己認識到不足,懂得謙讓,對於財務經理這個職位來說,他的知足是最打動我的一點。”董事長頓了頓,接著說:“當然,我會冒風險選用一個工作時間最短,經驗最少的人做財務經理,是因為在我有了自己的決定後,打開上任經理給我的建議人選,發現我的想法與跟這三位候選人朝夕相處幾年的財務經理的看法是一樣的。”上任財務經理推舉的候選人也是第三位候選者。
懂得知足,才能獲得領導的滿意,總是抱怨公司的不識時務、不識俊傑,抱怨公司給的太少,自己付出的太多,隻會讓領導厭煩:“如果你真的有本事有能力,不用你抱怨,領導會主動給你升遷或加薪。領導沒有提拔升遷你,證明你做的還不夠,你應該思索的是如何把本職工作做到最好,而不是公司該給予你多少”。
第三位候選人用真誠和知足者的心態,從沒有向領導推舉自己是最合適的人選,但董事長卻選擇了他,因為董事長認為選擇財務經理就是選擇性格和心態,有第三位候選者那樣的心態才能真正地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安分守己,不會走上偏路。
5、知足長存
老子說:“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適可而止就可以常保平安。這裏的“知止不殆”也可以理解成“知足長榮”,懂得知足才知道應該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才可以長久。所以“知足”、“知止”與“長久”有先後的必然聯係。對於企業的長久發展來說,領導者應遵守自然之道,不揠苗助長,不過於心急,不為獲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長久發展和長治久安。
領導者的思想和行為將直接指引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方式,領導是企業的最主要影響人,從字麵上理解“領導”可拆分為“領”和“導”,首先領導應該帶領整個團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並對企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疏導”或指引新的發展方向。“管理”是企業發展的第二影響人,從字麵理解“管理”可拆分為“管”和“理”,管理者首先要懂得正確的管製方式,不濫用私刑,不營己之私,在管的同時還需要時刻“梳理”調解下屬與企業或下屬與下屬間的糾紛和問題。
領導和管理者的思想和方向將直接關係到團隊的發展和興衰,尤其是領導者更應該明白知足才能長存的道理。如果為了發展而不擇手段,隻會獲得短時間的發展,從長久來看最終還是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