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1 / 3)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德,是適合古今的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事之道。在《道德經》的思想中,老子曾多次講述知足與知止的重要性和收獲。老子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常保平安。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誤解知足與滿足之間的關係,很多人認為老子宣揚的“知足不辱”是消極悲觀的思想,現代的社會應該不滿足才會有進步,才會有更大的收獲。這是因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老子宣揚知足不辱的意圖。在《道德經》中老子曾說過:“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處,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至上。”在老子看來,兵器和戰爭是不祥的東西。古代統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疆土子民,冒天下之大不韙,逆天而行,發動慘無人道的戰爭,讓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為之付出生命,所以老子希望統治者可以知足。上天分配給每個人的利益都是固定的,強自發生戰爭,為了保證統治者權力和地位,而製定死刑來處置違反意願的百姓,這些都是不知足的表現。

但老子也清楚地認識到想要讓統治者知足是不可能、不現實的,所以才說“不得已而用之,恬淡至上”,從這點可以看出老子真正想要宣揚的是讓百姓可以“安平泰”,而想要達到這個結果統治者就必須認識到知足不辱的真理,少發動戰爭。如果必不可免的要動用兵器發動戰爭,就應該以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以喪禮處之”,即使戰勝也不要自得其樂,而是用喪禮和傷悲之心來看待勝利和死亡的敵軍。

在封建社會的君主集權製統治中,老子所宣揚的知足是對統治者以仁治國,以無為處事,讓百姓安居樂業的要求。而在社會主義中,過於重視知足知止也會給人以借口,反正老子說過知足不辱,我為什麼還要拚搏呢?反正我已經擁有了很多,應該滿足了。長久保留這樣的想法,尤其是青少年,會使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偏差,也容易在日後遇事找借口逃避。

知足不辱

知足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和行為,懂得知足者才不會受到屈辱。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正確的目標和知足不辱的心態可以讓當事人清楚地認識到個人能力,如果過於索求得不到的東西或與自身能力相差很遠的地位和財富,往往會因此形成笑話自取其辱。

有一個乞討者,整日食不果腹,露宿街頭,以乞討為生。有一天這個乞討者見到一枚雞蛋,正想要生火把雞蛋煮熟,突然腦筋一轉,乞討者想到一個致富的竅門:如果把這枚雞蛋孵化成小雞,然後再讓小雞下蛋,接著把小雞下的蛋再孵化成雞……不久的將來豈不是就可以擁有自己的養雞場?然後生意越做越大,以後要把雞肉和雞蛋深加工,賣到國外,到時候就能成為億萬富翁,雞蛋大王了。

乞討者想到這些會心地笑了,於是他開始四處找能孵化雞蛋的母雞。當人們聽到他的遠大夢想時都嘲笑著離開了,等到乞討者找到母雞時,這枚雞蛋卻因為時間太久而壞掉了,結果乞討者既沒有成為雞蛋大王,也沒有吃到這枚雞蛋。

乞討者依舊以乞討為生。有一天這位乞討者又想出了一個得到更多財富的辦法,於是他在鬧市街頭放了一張告示:“請給我一塊錢,一毛不要,十塊也不要,我隻要一塊錢。”很多人圍上來奇怪地詢問原因。乞討者洋洋自得地回答說:“你看,咱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假如每個人給我一塊錢那我豈不是就能擁有十三億的財富了?如果隻給一毛錢,那想要積累到十三億的財富就得花十倍多的時間,耗時太久了。”眾人聽罷,又大笑著離開了。

十年過後,乞討者依然在堅持著成為十三億富翁的夢想,卻依舊流浪在街頭,食不果腹。

看過這個故事,有些朋友會認為這個乞丐非常有想法,隻是生不逢時,沒有得到貴人相助罷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假設在雞蛋壞掉之前,有好心人借給乞討者母雞,那麼雞蛋孵化出小雞後,吃什麼,誰來養,怎麼養?一個連自己衣食都成問題的人還要去養活一隻動物,確實不太合適。再退一步,假設這隻小雞長大了,那小雞在哪下蛋?下了的蛋保存在哪?積攢夠的雞蛋又在哪裏再次孵化?在這中間,會不會有人把母雞給偷走或者雞蛋因為保存不當而壞掉?會不會因為其他非正常原因而導致“蛋毀雞亡”?

乞丐不僅沒有成為雞蛋大王,連最開始的雞蛋也沒有吃到。世界上擁有一枚雞蛋的人數不勝數,但有幾個因為一枚雞蛋而成為雞蛋大王,成為億萬富翁呢?

在乞丐再次想成為擁有十三億財富的富翁時,他又忽略了現實。第一,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給他一元錢,大多數人都會一笑而過;第二,即使每個人都給他一元錢,總不能讓所有人都跑到他所在的城市給吧?如果讓乞討者環遊中國得到每個人給的一元錢,可能還沒有積攢到十三億就已經年老體衰了。

對於現實來說,乞討者應該重視的是如何能獲得食物和衣服,而不是怎樣成為雞蛋大王和億萬富翁。乞討者被人嘲笑並不是因為人的同情心不夠,而是他的想法太空虛,沒有想到過付出,卻總是索求;沒有想到時間,隻想到收獲。這就是乞丐不知足的表現。所以很多乞丐之所以終生隻能以乞討為生,是因為他沒有想過如何能乞討後獲得一方土地,能先有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家,能衣食無憂,而是得過且過,或懷抱不現實的夢想。

因為乞丐的不知足,不自知,所以受到他人的羞辱,所以他隻能永遠是乞丐。

2、知足者富

老子說:“知足者富。”(《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意思是懂得知足的人才能不斷積蓄財富。懂得知足才能以樂觀的心態處事,懂得知足才能快樂地為夢想奮鬥。

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道德經》第九章)意思是滿屋子的金銀珠寶,卻不一定能長守長存;富貴後驕橫傲慢就會給自己留下禍端。懂得知足的領導者會根據企業的規模和個人能力進行分析,每天都知足於小小的進步和收獲,所以能不斷地積蓄,一直到慢慢擁有眾人羨慕的財富。而如果不懂得知足,且驕傲自滿,即使有金玉滿堂,也不能長久保持。

蔣飛和何明是一起擺地攤創業的好朋友,兩人不僅是同鄉同學,而且在畢業後還在相隔不遠的兩條街道擺攤,同住一間房,同吃一鍋飯,所以兩人無話不談,是很好的朋友。但兩人的性格卻大不相同,蔣飛性格急躁,總是想要通過擺地攤在三年後能有足夠的積蓄可以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服裝店,所以蔣飛暗下決心:“每日必須獲得一百元的利潤才可以”。而何明則樂觀向上,雖然也有遠大夢想但並不急躁,好像天塌下來都無所謂的樣子。何明在心中始終告訴自己:“每天隻要有五十元的收獲就足夠了。”

因為兩人所在的街道中客戶消費水平有限,所以五十元的利潤比較容易把握,而一百元就非常難了。每天回家都會看到蔣飛一臉的不快:“今天才賣了八十元,跟目標還差二十元。”而何明則想:“今天賣了八十元,比目標超出三十元。”

三年後,蔣飛經過努力終於開了屬於自己的一家服裝店,但是卻因為壓力過大,年紀輕輕就有了白頭發。而何明雖然當初也想開服裝店,可他發現擺地攤雖然麵子上不如服裝店,但利潤也不一定少。於是擴大了地攤規模,每日的利潤也日漸上漲。

蔣飛在服裝店經營中慢慢發現:開服裝店每月都要支付房租水電,進貨成本也比地攤高,而且因為蔣飛始終把經營地攤的經驗用在服裝店中,對待客戶的銷售術語和技巧也不得要領,經過一段時間後不得不關門大吉,又重新回到地攤行業,之前的積蓄也幾乎消耗一空。五年後,蔣飛與何明兩人在街頭相遇,何明驚訝地發現蔣飛已經像五十多歲的人一樣滄桑,而且每天還在不停地為再次開一家服裝店努力奮鬥,而何明卻有了屬於自己的服裝加工廠,雖然小,但是卻日漸壯大。

蔣飛始終不滿意現有的收獲,覺得“日進賬不夠多”,而何明卻知足地認為“今天又超了計劃”,從常理來看何明的誌向要小於蔣飛,但最終蔣飛的積蓄卻不如何明的多。因為蔣飛給自己的目標過重,卻沒有認識到當地客戶的數量和消費水平,想要一口吃個胖子,想要兩倍於何明的利潤,結果卻反其道而行之。

管理者的企業發展計劃應該根據現實來定,對於每一次的進步和收獲都以樂觀知足的心態處之,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積蓄多一點點,終究會積少成多。過於無度地索取卻沒有認識自己,就像沒有方向的帆船,帆拉得再滿,船跑得再快,如果沒有方向,不懂得節製,還不如把帆拉空點,計劃放慢點,每天開心點的小船更快到達終點。

知足者富,想要長久長存,管理者需要有滴水石穿、耐心開心的知足心理,才能獲得財富。

3、知足常樂

知足者常樂,千百年來這句話一直被國人傳誦。懂得知足的人往往明白人生的真諦。人類為什麼要工作?為了獲得足夠的物質基礎。為什麼要有物質基礎?為了能養活自己父母妻兒。為什麼要養活自己?為了能享受人生的美好。什麼是人生的美好?快樂。

不論從哪個問題出發,最終的結束點一定有“快樂”。工作、追求,付出除了收獲、積蓄財富外,最關鍵的是找到人生中快樂的支點和原因,這樣才能享受人生的美好,而想要快樂就不能索求無度,整日抱怨老天的幫助太少,抱怨自己得到的不夠,又怎麼會快樂呢?

在財富和快樂間做個選擇,一種是獲得財富但必須舍棄陪伴父母妻兒的時間,終日為工作忙碌不已,另一種則是“食能飽腹,衣能蔽體”,雖然生活過得清貧,但卻能與父母兒女常伴,快樂無憂,哪個更重要?

有人會選擇兩者兼而有之,既要有足夠的財富又要常伴親人身邊,讓親人快樂。但事實上真的能兩者兼有嗎?足夠的財富積蓄建立在足夠多的付出之上,為了讓企業可以發展得更快,擁有更多的客戶,管理者需要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女兒過生日和大客戶簽單會,怎麼取舍?如果讓女兒高興就會失去大客戶,如果簽了客戶訂單,就會讓女兒失望。這隻是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在眾人看來光彩照人的著名企業家們,他們被包圍在鮮花、掌聲和歡呼聲中,但他們的家人大多數都更希望他們是普通人。有家人的陪伴,才是一個整體的家,才會有真正的快樂。知足常樂是一種禪家的心態,需要從人生真諦來考慮,才能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明白知足者常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