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1 / 3)

1、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尺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計劃的製定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能力,都是取得勝利的前提。但這些“努力”無一不是為了表現管理者的“大有作為”和獲得下屬的交相稱讚,假如管理者擁有了所有的管理技巧卻沒有製定很好的戰略和戰術,沒有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個人之能,那麼再多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者性格優勢都不重要了。因此執行是最能體現管理者能力的表現。好的管理者不僅會根據團隊現狀製定合理的作戰目標,還會時刻了解最新的作戰動態,並對下屬在完成計劃中所發生的細節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最終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以達到公司獲得利益,自身獲得上級認可、獲得下屬支持的目的,這才是管理者能力的真正表現。

相對於學習經驗和製定計劃來說,執行需要付出實際行動,而且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實際的困難,也可能會有上級的不理解和下屬的不支持,也就是說執行不僅讓管理者付出實際行動,還要承受他人的不理解,很多管理者在執行中經常會抱怨“出力不討好”,本來是為了讓公司避免損失並獲得更高的利益,讓下屬獲得更多獎金,但上級卻認為在偷懶,下屬又把其當成公司的“劊子手”。針對這些誤解,管理者要有自己的主見,這個世界從不缺少誤解,更不缺少阻力,管理者應該做的是通過執行後的結果來打消誤解,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放棄。

在《道德經》中,老子宣揚“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讓統治者可以“無為”,老子認為“為者敗之”,但從另一個角度想,針對現代企業的現實來看,管理者必須要“有為”,“無為”的思想是老子在管理中的最高境界,關於“無為”的真實意思,我們將會在本書的十六章做詳細解說。

雖然《道德經》宣揚了“無為”的管理之道,但在《道德經》的五千字中,老子卻講了很多管理者的“為事之道”,其實老子也知道,他所想象的“小國寡民”的境界隻是一個美好的設想,並不一定能實現,所以才會在《道德經》中有“不得已而為之,恬淡至上”等“有為”的介紹。老子希望管理者可以“無為而治”,而如果現實不支持的話,就需要“有為而治”,但有為而治也並不是“妄為亂治”。

老子希望統治者在“執行”中能夠“方式正確、堅持到底、欲揚先抑、避免形式、行必有獲、循序漸進、抗壓為基、以德報怨”,對於現代企業管理來說,老子對統治者“有為而治”的要求依舊有效,任何時代的統治者或管理者都應該遵守這八種有為而治的原則,這樣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

2、把握方式正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意思是踮起腳尖很難長久站立,大跨步前進不能遠行。

讓一個人正常站立,堅持幾個小時都沒大礙,假如踮起腳尖站立的話可能幾分鍾就會很累了。讓人正常行走很多人都可以走很遠,但假如要求必須跨大步前行,走一段路就會氣喘籲籲。這個道理可以理解成管理者在執行過程中方案的製定和實現目標的方式是否正確,將直接關係到最終的成敗。

方向正確

管理者在製定企業或團隊發展目標時,首先應該根據團隊成員的綜合能力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而不應該按照自己的喜好製定目標或發展方向。普通管理者都希望團隊成員可以以一當百,可以使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行業中的領先,於是剛成立的小公司就想要成為世界五百強的競爭對手,隻有不足10人的團隊卻製定了至少50人才能完成的目標,這些都違背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結果隻會背道而馳,違己所願。

劉偉經過多年打拚終於組建了一個團隊,組建團隊那天劉偉組織了一次聚餐。在聚餐中劉偉充滿激情地說:“各位同仁朋友,很慶幸我們組建了世界第一強的團隊,我相信大家都是真正的精英,我們要做的是成為中國的沃爾瑪,我相信隻要有夢想經過努力大家一定可以成功的……”聚餐中6位成員都被劉偉的宣揚所激勵,甚至有人已經在想象企業做大上市後自己可以獲得多少股份了。聚餐過後,公司開始正常的運營。為了實現早日上市,成為中國沃爾瑪的夢想,劉偉給團隊製定了嚴厲的目標:團隊成員每天至少見10個客戶,每天不少於200個電話,必須自願加班3小時以上……剛開始成員還會被劉偉的“遠大夢想”所鼓動,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成員感覺到太累,其中小王最先遞交了辭職申請:“劉總,我覺得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期望您能早日實現夢想,我為曾經在這樣的公司打工而自豪。”劉偉收到辭呈後召集剩下的5位成員開會:“堅持到最後的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別忘了公司上市後你們每個人的股份都將升值數百萬倍,你們將會成為千萬富翁!”

於是在以後員工有抱怨時,劉偉都會以“你不想成為千萬富翁嗎?”這句話來提醒下屬,可超重的工作壓力讓越來越多的成員選擇了離開。最後一位成員的離職申請是這樣寫的:“劉總,您好!感謝您對我們一直以來的激勵,也非常感謝您讓我們有了遠大的夢想,但是現實中的打擊和壓力實在讓我無法承受,我始終在要求自己,甚至嚴厲到不敢相信,為了每天打200個電話我不敢喝水,因為喝水會經常去洗手間;我中午隻能叫外賣,這樣可以多打半個小時的電話;我每天五點起床為的是能趕上第一班公交車,晚上1點休息以便找到更多的客戶資料……我覺得太累了,千萬富翁離我很近,近到觸手可及;但又離我好遠,我在夢中一直追一直追卻永遠也追不上,中國的沃爾瑪,這個目標讓我感覺到希望和動力,更讓我感到的是恐懼和擔心。很遺憾,我選擇了退出,在我成為千萬富翁後我想能有精力和時間去享受成功的喜悅,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劉偉團隊的解散,讓所有人都感到遺憾,尤其是像最後一名這樣優秀的成員卻流失了,這不得不說是劉偉最大的損失。想讓企業上市,想成為五百強,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管理者不在少數,以此作為發展方向的企業領導者也不在少數,但別忘了500強永遠隻有500個位置,每年為這500個位置奮鬥的企業多達5千萬家甚至更多,但500強卻很少更換。在世界500強中有一席之地的企業,都是經過數代員工共同的拚搏和努力才獲得成功,如果想成為500強就一定能成為500強,那“500強”就不會再有吸引力了。

劉偉的錯誤在於目標和方向定位錯誤,他可以把上市和500強作為目標,但不應該為了這個目標而選擇“踮著腳尖站立,跨大步遠行”,所以劉偉的失敗也證明了企業領導者不應該好高騖遠、好大喜功,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現實可行的目標和方向。

方式正確

企業發展製定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後才能保證成員與上級意見的統一性,但目標合適還需要有正確的執行方式。正確的執行方式將會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錯誤的方式將會是目標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小張經常從北京到廣州出差,出差的原因各不相同。小張出差的交通工具可分為飛機、火車、自駕車三種。北京是小張公司所在地,而廣州有小張的分公司,那麼小張該如何選用交通工具呢?飛機的成本最高,但時間最節省;火車的成本最低,但卻耗費時間;自駕車最勞累,但卻最自由。經過小張的分析後,小張決定根據出差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

假如廣州分公司有急事需要在當天或次日趕到,那就選擇飛機。雖然花費高,但公司無小事,時間最寶貴,如果因為晚到而丟失了客戶那損失就是成百上千張機票的錢了。

假如是普通的市場考察,那就選擇火車。因為沒有太緊急的事,選擇火車可以節省公司成本,而且給下屬起到經理出差都會坐火車的榜樣作用。最關鍵的是還可以在火車途中和其他乘客聊天以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假如是旅遊出差或私事,那就選擇自駕車。因為是旅遊,時間較充足,自駕車可以不受火車和飛機的限製,想停就停,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路還可以欣賞南北文化和風景的差異,最關鍵的是可以享受“驢友”的快樂。

小張甚至想,如果時間非常充足,而且又無其他大事,可以選擇從北京到廣州自由行,先坐長途汽車,再坐短途火車,甚至可以步行或其他。

管理者可以把實現目標的方式比做坐飛機、坐火車、自駕遊。如果目標緊急,刻不容緩,即使成本高也要選擇,因為高成本是為了獲得高收益;如果目標不是特別緊急,就要以企業的成本作為考核標準,在保證客戶要求的基礎上能省則省;如果目標一般或不緊急,可以自由安排計劃或時間,由下屬自己決定實現的方式和計劃,也能給下屬自由的感覺。所以管理者在實現目標中要時刻以“成本和收益”、“緊急與普通”作為選擇方案的主要考核標準。如果要想站立長久,就需要給員工最舒適的鞋子和良好的環境,如果想要遠行,需要給員工提供正確的方向,並讓員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

3、保證堅持到底:強行者有誌老子說:“強行者有誌。《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意思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是有誌氣的表現。

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充滿荊棘坎坷,可能需要花費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實現,所以最終的勝利不是看誰的員工最多,誰的團隊戰鬥力更強,而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一秒鍾。

沙漠中經常會出現“海市蜃樓”的現象,據調查發現很多在沙漠中渴死的人都死在了離水源不遠的地方。可以假設,當沙漠行走的人因為饑渴和光的折射而發現海市蜃樓時,他們會充滿希望地向前堅持行走,哪怕是爬過去,也會因求生的欲望而堅持。結果當行走者來到海市蜃樓麵前時才發現原來並不是真的有水,於是他開始繼續向前走。當他再次以為發現水源時,又是一次海市蜃樓……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被欺騙後,有些人選擇了放棄,被渴死沙漠中。而有些人選擇了“下一個一定是真的”,於是獲得了重生。

管理者在實行作戰計劃時經常會遇到阻擾或假象,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如何在種種阻擾中堅持己見,堅持最終一定可以成功的信心,不受外界不理解的幹擾。

馬雲建立的阿裏巴巴公司,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B2B電子商務網站之一,旗下的淘寶打敗了國際C2C巨頭eBay,支付寶已經擁有了數億的客戶基礎,並收購了中國雅虎,阿裏巴巴的榮譽好像數不勝數,但是當初在“非典”時刻,阿裏巴巴也遭遇了一場危機。

當互聯網危機開始蔓延時,中國大批的互聯網先行者先後關門大吉,其中不乏比網易和騰訊還要知名的互聯網企業。阿裏巴巴也經曆了這場危機,而被稱為“沒有硝煙的戰爭”的“非典”,更是將阿裏巴巴推入深淵。

當時阿裏巴巴有員工被鑒定為“疑似非典”,整個公司不得不停止作業。對於阿裏巴巴來說,停止上班將意味著客戶不能正常生活,將直接導致客戶的不滿和流失。馬雲在這個時候宣布:“即使倒下,也要最後一個倒下,即使跪著,也要活下去!”經過公司安排,所有員工雖然沒在公司上班,卻改為在家裏做事。馬雲還時刻激勵員工要堅持下去,沒有過不去的坎。因為非典肆虐,外出購物受到影響,而網絡購物可以足不出戶,更多的客戶開始關注阿裏巴巴,關注淘寶。當中國走出“非典”的陰影時,阿裏巴巴和淘寶網已經發展成一隻羽翼豐滿的雄鷹了。

互聯網整體危機,“非典”危機(發生在身邊,甚至就在公司內部),員工的恐懼……在眾多的危機麵前,馬雲選擇了堅持,即使跪著也要活下去!很多企業管理者會認為這是懦弱沒骨氣的做法,認為即使死也不能低下高昂的頭。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懦弱,風雨一來就想到不能低頭,想到死,想到放棄,相比於為了活下去而堅持下去,哪個懦弱呢?死去的人才是懦弱,活下去的都是英雄。

姚明在拍攝“贏在中國”的某廣告片中曾說過:“堅持不一定成功,放棄一定失敗。”這句話被很多創業者視為座右銘。努力確實不一定會成功,但放棄了就再也沒有成功的機會。因此管理者在執行過程中要有足夠的信心和恒心,不達到目標決不放棄,即使因此得罪了人,因此低下高昂的頭,因此被他人冷嘲熱諷,也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信念,靜候成功的到臨。

堅持就有成功的機會,也是取得成功的保障。不管走到哪一步,隻要堅持不放棄,一定會敲響成功的大門。

4、欲揚先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意思是想要收斂,必先擴張;想要減弱,必先固強;想要廢除,必須興起,想要獲取,必先給予。

在《西遊記》中,因為有妖魔阻攔,所以唐僧師徒能曆經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而那些被收服的妖怪,都是張揚作怪,或想吃唐僧肉,或危害當地百姓生活,試想唐僧師徒西行十萬八千裏,路上肯定不止八十一個妖怪,而那些被收服的都是“張揚”的或相對較為“強大”的妖怪,有句話叫“上天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瘋狂的妖怪,不顧危險地想吃唐僧肉,盡管知道孫悟空金箍棒的厲害,但還是鋌而走險,這也注定了他們滅亡的結果。

想要削弱一個人的勢力,可以先讓他感到自己強大,甚至可以故意把此人的能力誇強。當他感覺到飄飄然時,自然會目空一切,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心中無忌憚,眼中無顧忌”,這個時候危險就在四周潛伏了。

想要廢除一項政策,可以在事先大興此政,短時間內會給下屬帶來便利,但時日長久問題就會慢慢暴露,當員工對政策不滿時,廢除的時機就成熟了。

想要取得他人的信任和認可,必須多給予少索取,如果總是索求而不付出,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這就是“欲取必先予”的道理。

欲揚先抑是管理者在執行過程中智慧的表現。製定目標時,會有消極的員工抱怨:“目標過重,領導不顧員工想法……”實行獎罰政策時,員工會有不滿:“領導隻會偏心,業績好的就多獎,會拍馬屁的也多獎……”

老子說“和大怨必有餘怨”,意思是即使調和了很大的怨恨,也會有小的怨恨存在。所以管理者經常會發現自己用心在做事在為別人考慮,但結果卻“出力不討好”、“左右不是人”,所以聰明的管理者懂得欲揚先抑,不與領導、客戶或員工發生正麵爭執。先肯定他們的想法,然後當他們沾沾自喜時,再當頭一棒。在辯論中,這也是辯論者經常用到的手段,打消當事者疑惑後,讓辯論對手消除警惕,接著再反方麵證明觀點,結果就可以不辯而勝。

張陽剛被招聘到一個新公司做部門經理,正想一展抱負時卻被該部門的現狀所震驚:員工沒有自覺性、不主動,上班無紀律無組織,甚至在上班時聽到公司員工公開討論私人問題等……張陽覺得很無助,但又不想放棄鍛煉的機會,於是隻能正常就職。

當員工得知新換領導後,都安穩了幾天。但員工慢慢地發現張陽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嚴格,於是有幾位員工更加猖狂起來,直接影響了團隊的正常工作。有一天張陽突然宣布,因為觸犯公司多條規定,所以已提交勸退人員名單到人力部並得到人力資源部經理的審核,辭退名單是:張華、劉濤、王習。這三位員工正是團隊中最搗亂的三人,自此之後,其他員工都認為張陽的“後勁足”,公司的不正之風也慢慢改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