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市場部員工周寧被客戶投訴服務太差,張陽找到周寧詢問原因。周寧覺得很委屈:“這個客戶真的是沒事找事,本來是他的原因,他卻反把責任全推給我們公司,還出言不遜,我隻不過反駁了幾句,沒想到他竟然投訴了我……”周寧說完了,張陽一拍桌子:“真是豈有此理,有這樣難纏的客戶?我跟公司領導申請下把這家客戶的服務全部停掉,不再跟這樣的客戶合作!”周寧一聽嚇了一跳,停掉這家客戶,意味著自己每月要少拿幾百元的提成,這怎麼能行呢?看著比自己還生氣的經理,周寧丟下委屈開始勸導經理:“其實是這樣的,當時我心情不好,所以客戶在喋喋不休時我頂撞了客戶,問題的主要責任在於我,不是客戶……”張陽怒氣不減地說道:“就算是你頂撞他幾句,客戶也不該罵人吧!”周寧趕緊回答:“不是這樣,其實客戶沒有罵我,隻是聲調有點高罷了”。張陽說:“聲調高也不行,又不是你的錯,為什麼對你大呼小叫?”周寧說:“他是我們的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不管客戶如何訓斥都是應該的,所以錯在我,不在客戶,請經理不要取消這家客戶的合作,我會主動找客戶道歉並講明原因的。”張陽“極不情願”地放棄追究客戶的責任,周寧如釋重負地離開張陽辦公室,並在第一時間聯係到客戶主動道歉。
有一天,張陽遇到了另一個問題。公司給市場部下達了一個比較高的目標,因為市場部從沒接收過如此高的目標,很多員工都背地裏議論紛紛。張陽認識到如果再這樣被員工議論下去,政策的執行會越來越難,於是張陽想到一個辦法。這一天下班前,張陽對市場部員工說:“最近各位同仁的表現不錯,為表示感謝,今天下午我請客吃飯唱歌”。員工非常高興,酒足飯飽後,張陽借著酒勁說:“這次公司下發的目標真的有點高啊。”員工一聽更加高興,領導也認可了還有什麼好說的,於是其他同事都開始訴苦:“是啊,目標這麼高,還限定的時間如此短,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嘛!”張陽看到時機成熟,話題一轉,對員工說:“前兩天老總找我談話,準備把今年的年終獎金發放提高一倍,以獎勵業績最好的前三名,而最後三名不論以前表現怎麼好都會辭退。老總還授權我先辭退幾個反對意見最大的……哎,真是讓我為難”。“老總真的說年終獎金加倍?”“要辭退幾個反對意見大的?”……眾員工開始紛紛詢問。張陽回答說:“當然是真的,當時人事資源部經理也在,老總還當著我的麵說如果辭退的人過多,就讓人事部經理馬上安排人重新招聘,反正公司的待遇又好,不怕招不到人。”有下屬聽到後已經開始沉默。
張陽接著說:“兄弟姐妹們,我們雖然認識的時間不長,但是我對大家的感情非常之深,這次公司的目標確實太高,我的意思是如果大家覺得有意見就主動提出辭職,被公司辭退和炒掉公司,我覺得炒掉公司更有麵子……所以誰有不滿,不要等公司辭退,主動提出來,寧可咱炒他,也不讓他炒咱!但是如果大家還是表示對目標不滿,到時候我也必須按照公司的規定來做,如果要辭退了誰,請不要記恨我……”
自此之後,市場部同事再也沒有人議論政策,甚至還有人說:“公司的待遇在同行裏可不低,還沒有嚐試,怎麼就知道目標高了?更何況經理都說了,誰要完成了目標,年終獎金加倍,這可不是讓咱們白多幹呢。”自此市場部員工上下一心,年底終於完成公司的要求,而且前三名果然獲得公司的雙倍獎金,所有員工都對張陽心存感激:“謝謝您當初沒有辭退我,還給了我這麼大的機會讓我贏得了更多的獎金,謝謝您。”
張陽的聰明之處在於“能讓員工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每當員工有不滿或抱怨時,張陽沒有跟員工分析“抱怨如何不好,不滿會付出代價”,反而表明對員工不滿和抱怨的理解,甚至要幫員工出氣。當員工落入張陽的“圈套”時,本來應該張陽勸說員工的話,員工卻開始用來告訴張陽。張陽的“欲揚先抑”讓員工自己評價了自己的錯誤,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既照顧了員工的麵子,更讓員工心甘情願地改正錯誤思想。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意思是彎曲反而能保全,委屈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盈滿,陳舊才能更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則會迷惑。《道德經》
之所以流傳千年不衰,正是由於老子的辯證主義思想,也由於老子對事物本質的準確認知。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學會巧妙運用“欲揚先抑”,“聲東擊西”的管理方式,這樣才能保證事態發展在自己的控製之中。
在現代社會的為人處事中,更應該明白“曲則全”的處事真理:真正的寶劍往往遇剛則剛,遇柔則柔,懂得彎曲,否則很容易斷掉。一個人想要成大事,首先要能承受委屈,馬雲說“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就是這個道理。隻有承受了各種“委屈”,才能看清事態,對自己和形勢有正確認知,終有一天會“功成名就”。想要盈滿,必須處於低窪地。下雨後,平整的路麵很快就幹涸,而那些坑窪才能存貯水。想要更新,必須先要除舊。一個企業想要創新,必須先把陳舊的管理策略和方式去除,這樣才能更新換麵。少索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則會迷惑。人的天性往往都是希望能得到更多,而在機遇和上天的恩賜麵前,不知適可而止,貪得無厭反而什麼都得不到。
有這樣兩個故事:一個小朋友跟母親在花園散步,遇到母親的一個同事。同事打開手袋,很親切地對小朋友說:“乖,請你吃糖。”小朋友卻幾次推而不拿。母親的同事摸著小朋友的頭說:“真乖,阿姨給你拿。”說著就抓了一把,放在小朋友手中。與同事告別後,母親問小孩:“你不是很喜歡吃糖嗎?為什麼阿姨給,你反而不拿呢?”小朋友說:“阿姨的手大,所以我才不自己拿呀。”小朋友沒有主動索取,不僅得到阿姨的誇獎,反而得到比自己親自拿更多的糖果,這就是現代版的“少則得”。
很多人在幼時都會聽過這樣的故事:有一位神仙聽說世間的人都貪得無厭,為爭奪財富而互相殘殺,於是便下凡來考證,神仙化身為一位老者,看到前邊走來一個人,就拿出能“點石成金”的寶物把路上的一塊石子變成了金子。路人看到,馬上撿起來,飛也似的跑走了。神仙搖搖頭,還是想再試試。於是看到第二個路人時,神仙用剛才的手法同樣把一塊石子變成了金子,結果這個路人沒有要,反而拉起神仙向前走去。神仙心中暗喜,誰說這世上所有人都好財貪財,我才測試兩次就發現不貪財的人。剛想完,第二個路人停下腳步,指著一塊很大的石頭說:請你幫我把這塊石頭變成金子吧!神仙還是不甘放棄,於是又等到第三個路人。當神仙把第一塊石子變成金子時,路人搖了搖頭;神仙又把第二塊更大的石頭變成金子,路人還是搖搖頭。神仙很高興,剛要決定將第三個路人帶到天庭,路人開口說話了:“我想要您手裏的這根點石成金的寶貝!”神仙很失望,便收回所有金子,返回天庭去了。這個故事就是“多則惑”的表現,也是現代社會中很多貪得無厭的人的真實寫照。現代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往往都討厭“曲”、“枉”、“窪”、“蔽”、“少”,希望“全”、“直”、“盈”、“新”、“得”,實際上“物極必反”,越是索取,急於求成,越是“欲速則不達”。
5、避免形式主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意思是有“上德”的人不把“德”表現在外,所以有德。而“下德”卻是在形式上表現有德,實際上卻沒有“德”。
執行中最可怕的事情是“形式化”,一旦在執行中為獲得領導認可而“形式化作業”就會影響到任務的正常完成,並給下屬留下偷懶、懶散的印象,對於目標執行有非常大的危害。因此有德的人不會刻意地表現自己如何有德,但他卻真正有德;沒有德的人言行舉止都在模仿有德之人,但實際卻沒有德。猩猩穿上人的衣服,依舊比不上人的智慧;狐狸走在老虎麵前也永遠不會超過老虎的勇猛。當管理者以形式化的要求來規範下屬的作業方式,並為獲得上級認可而提供假象,最終會自食其果。
吳謙是廣西分公司的分部老總,因為能言善道,“眼皮活兒”,所以一步步從公司的部門主管提到分公司老總的職位。吳謙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經:“你表現得再好,領導看不見,誰知道?就像你表現得再不好,領導看不見也不會把你怎麼著,所以做員工就是要眼皮活,看見領導就多做,領導不在就少做,該管的地方可以管,不敢管的地方不要管,反正公司又不是自己的,得罪人的事少幹……”
吳謙在領導眼中是個好幹部,在下屬眼中是好大哥。公司總部每年都會派人到廣西分公司考察。因為是例行考察,每次在收到消息前,吳謙都會提前給下屬放風“總部要來人了,這幾天機靈點,別給我捅婁子”。下屬在這幾天內都會表現得非常積極,因此廣西分公司經常受到總部的表揚,吳謙也非常高興。
有一天,企業老總發現自吳謙上任以來,雖然經常受到公司的獎勵但業績卻一直上不去,於是決定“微服私訪”。等老總進入廣西分公司時驚訝地發現上班時間竟然隻有三個人在公司,而且有兩個在玩遊戲,另一個在睡覺。當總經理憤怒地推開經理辦公室時辦公室卻是空的,吳謙也不在。
當吳謙跟幾個同事說笑著走進辦公室推開門時,發現了一臉怒氣的總經理,吳謙找過很多理由解釋,但領導已經徹底失望,沒有聽信他的解釋,辭退了吳謙,並將吳謙的行為在全公司公開,希望其他同事引以為戒。因為這家公司的名聲較大,老總還跟其他幾個同行講了吳謙的行為,所以吳謙不僅丟掉了這份工作,而且投簡曆到其他公司時也沒人敢用。
當管理者把表現看得過重,而忽略實際行為時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體現管理者能力不是看是否會“作秀”,而是是否有業績。
形式化的表現會讓領導錯誤地評估管理者能力,並讓下屬放鬆拚搏的鬥誌,執行力度會大大下降,問題就接踵而來了。
很多管理者都陷在形式主義中不能自拔,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形式主義的表現,比如有些管理者表麵對他人誇獎,卻在背地說人壞話;有些人表麵看起來正直有原則,實際卻經常“徇私枉法”……這些管理者雖然並不是真的執行有道,但由於給人的表現不錯,在初期非但不會受到處罰,還會有表揚和獎勵。這時的獎勵就會使管理者“變本加厲”,為獲得高層領導更多的獎勵而不得不繼續偽裝假象。高層領導者一定要避免下屬中出現形式主義的管理者,並且慎重地實行獎罰政策,要想知道下屬管理者是否真的有道德、有方法,就需要多到基層親自了解。而對於中基層領導來說,任何假象都會有破滅的一天,偽裝再好的狐狸也會被獵人識破。想要獲得上級的認可和讚揚,腳踏實地做事就是最有效的方式。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執行的真諦,雖然短時間內可以受到表揚,但最終還是會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別忘了領導既然能成為老總或公司高層,一定與他的管理經驗有關,不要小看領導的洞察能力,紙是包不住火的,一旦東窗事發,損失的還是自己。腳踏實地地做事,不為得到領導的誇獎而做事,僅僅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想對得起自己領導的身份,即使被上級發現得再晚,也終究會有閃光的一天。
6、行則必有獲:善建不拔,善抱不脫
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道德經》第五十四章)意思是真正的建樹不可拔除,善於抱定的人不會輕易讓東西脫手。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可以把“善建”和“善抱”作為管理者執行任務的完成指標,真正的管理高手要做到的執行結果就是“不拔”“不脫”。
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應該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製定計劃就要付出行動,行動就一定要有收獲。管理者的“言必行”暗含“少政”篇的要求,對於管理者來說最關鍵的是政策下放的權威和真實性,所以經常發布新政的人往往讓員工感覺不到政策的重要性,執行過程也自然不會盡全力。管理者如果能“言必行”,會給員工以“領導說過的政策和計劃從來沒有一句空話,說到做到”的感覺,這樣,員工的執行力會更高。“行必果”是對管理者領導能力的綜合判斷,任何一個政策和計劃的製定都必須要達到預期目標,必須有所收獲。這樣的管理者可以在下屬中樹立威信,對企業發展也有利。
執行後的收獲還需要真實有效,以符合計劃要求或超過初期目標為基礎。如果完成的計劃漏洞百出,不堪一擊,結果不僅勞民傷財,還會影響下屬的戰鬥力。所以管理者要遵循“行必有獲”的執行原則,並要確保不做“豆腐渣工程”。
鄭強是某公司銷售部主管,在培訓中鄭強經常要求下屬無論做任何客戶跟進都必須有收獲:假如被客戶拒絕,不要隻是覺得沮喪,應該從中總結客戶拒絕的原因,然後把各種拒絕的原因歸納分析,以便下次不再因同樣的問題而被拒絕。
假如跟進客戶成功後,不僅要了解到客戶合作的真實意圖,還要通過自身努力與客戶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製,讓客戶幫忙介紹客戶,讓客戶成為“回頭客”。對於麵談的客戶,如果最終客戶沒有下單,銷售員除了找明原因外,還必須在該客戶所在的大廈獲得其他客戶的聯係方式。銷售員製定的計劃方案無論任何原因都要切實可行,不能為表現自己而虛報,一旦製定目標並上報者,必須無條件完成。
鄭強的部門之所以業績高,就是因為他對下屬在跟進客戶中的要求嚴格。對於成交的客戶,要把客戶可能帶來的潛在客戶資源挖掘出來;對於拒絕的客戶也要有所收獲,不能白白被人拒絕。鄭強對下屬的要求,有點《亮劍》中李雲龍所說的“逢敵必亮劍,敵弱則全殲,敵強也要啃他一塊肉”的意思。“言必行,行必果”,對自己這樣要求,對員工也如此要求,業績和戰鬥力提升就非常簡單了。
7、循序漸進: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處理事情要先從簡單容易的開始,想要大有所為必須從重視細節開始;天下間的難事必定從簡單開始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之處開始。
老子的辯證主義思想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高重視,在幾千年前老子就已經意識到“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道理,不得不說老子智慧的卓絕。
在小時候考試老師都會三令五申:“考試時一定要先做簡單的,遇到不會的難題先放在一邊,把簡單的做完後再返回來做複雜的。”這就是“圖難於其易”的道理。假設考生在遇到難題時不跳過,而是一定要按順序做題,可能因為一道題就花費大量時間,等要交卷時才發現很多簡單的題目已經沒有時間答了。先易後難,有很多好處。首先可以激勵考生的自信,容易做的都做了,難做的隻剩下幾個。其次可以合理安排時間,容易做的做完後再去做難的會發現不會心急,反正會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時間就是要“啃”這幾根難啃的骨頭。最後可以讓考生不急不躁地完成考卷。因為考試最害怕怯場,如果在某一道難題上花費的時間過長,雖然時間充足,考生也會產生急躁心理,本來容易做的或會做的題目可能因為心慌而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