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管理者經常會發現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並因此頭疼。
如果可以花時間去分析,管理者會發現“做不完的事情”就像幼時的考卷。這些事情中有緊急的、重要的,不緊急、不重要的,經過分析後管理者就可以確定解決問題的先後:重要又緊急的最先解決;緊急不重要的其次;重要不緊急的第三;不重要不緊急的最後。
對於重要和緊急的事務再次進行細分:先做緊急事物中比較簡單的,然後再處理花時間較長或比較難的,重要事務也是如此。管理者的“循序漸進”是為了更合理地安排時間、更有效地完成計劃,這樣自己也能有一個輕鬆的好心情。
鄭強對銷售員與客戶交往中的要求如下(節選):
1、首先分析客戶的類型,重要的客戶要特殊標明,並花最大的精力和最多的時間跟進;普通客戶次之,對公司產品無需求的客戶直接排除。
2、在已跟進的客戶資料中,進行細分。客戶比較難以跟進的,製定周期較長的複跟進時間;客戶比較重要緊急的,主動詢問客戶的複跟進時間。
3、新入職銷售員在拿到客戶資料時首先跟進非重要客戶,如果客戶資料短缺可以先聯係老銷售員聯係過的客戶。經過公司考核後,再下放重要客戶資料。
4、銷售員在跟進客戶中不能過於急切地要求客戶下單,需要根據不
同的客戶性格適當延長客戶考慮時間。5、……從鄭強對銷售員的要求中可以看出,他遵循了老子“由易入難”的
思想,並對客戶資料進行了詳細歸納分類,這樣可以實現客戶資料的最大作用,也可以讓銷售員的成單可能性大大提升。
從一元積蓄到一百元和從一萬元積蓄到一百萬都是相差了一百倍,但一塊錢積攢到一百元非常簡單,而一萬元積攢到一百萬就難上加難了。倍數相同,難度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何在?
誰都可以擁有一元錢或一百元,所以從一元到一百元過於簡單,甚至隻需要一天就可以賺到一百元。但擁有一萬元就需要付出一些心血和行動才行,有些人可能要工作一年才可以賺到。一天和一年都是一,但365卻差了倍。小說的高手比武中,也經常看到兩人都不出招,隻是靜觀對手,待受到外界聲音或其他幹擾時才出手。這種行為就是“伺機而動”的表現。在群體作戰中,“集中兵力,一鼓作氣”,是跟兵力(實力)強於自己的對手作戰最有效的抗擊手段,企業之間也是如此。想要打敗同行,搶占市場,一定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競爭對手。在創業初期或公司起步發展階段,不要盲目地硬碰硬,而應該巧妙地避開行業老大,靜靜等待時機。如果一開始就要做比爾蓋茨,就對外宣稱要做行業第一的企業,這種行為隻會被同行嘲笑,或提前曝光自己的實力,而讓同行產生戒備。一旦有了戒備之心,就會成為行業中的眾矢之的。由於對手的資金、客戶、服務等都要比你的實力強很多,想要打敗你,幾乎是易如反掌。所以如果自”(一元和一百元,一萬和一百萬,都是百倍的差距,卻實際差了很遠。遵循“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的執行原則,將會使管理者明白時間和計劃分析的重要性,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積蓄力量,伺機而動
看《人與自然》時,經常可以看到老虎獵豹在撲食過程中,都會慢慢靠近獵物,找到最合適的時機,才會一撲而上,擒獲獵物。而在武俠
身能力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或沒有找到最適合的時機,就盲目行動,結果肯定是“自取滅亡”。
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意思是:治理國家、養護身心,沒有比珍惜精力更好的方法。珍惜精力,是盡早服從自然之道。盡早順從大道,就是不斷積蓄“德”,當“德”積蓄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戰無不勝,戰無不勝,就沒有人能估計到他的能力有多大,無法估計他的能力,就可以成為一國之主,並保證長治久安。這就是天地萬物能根深蒂固、長盛不衰的道理所在。
在老子看來,想要國家長盛不衰,先要有統領百姓的能力,而想要百姓信服,就要有攻無不克的優勢,想要得到這些的根本在於“嗇”:珍惜精力,積蓄力量。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尤其是最近幾年,經常會聽到某某董事長三十多歲就失去生命,或得不治之症。由於社會發展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管理者不僅要承擔社會、家庭的壓力,還要整天考慮公司的運營情況,整日忙於工作,難以清閑。長時間身心疲憊的工作狀態,會導致精力逐漸下降。人的精力有限,長時間透支,終究會得到身體的“報複”。不僅管理者,普通員工也迫於工作壓力,不善鍛煉保養、放鬆心情,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多數人的身體處在“亞健康”狀態,長此以往,英年早逝就“順其自然”了。
想要執行有效,既要學會保存實力,伺機而發,又要愛惜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無法帶領下屬一起衝刺,群龍無首,團隊的概念也不複存在。想要獲取更高更遠的發展也無從談起。
8、學會抗壓:受國之垢——抗壓為基
老子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能夠承擔得起國家屈辱的人才能擔當國家的領導人;能夠承擔國家的災難,才能成為天下王。
古代勾踐的臥薪嚐膽就是“受國之垢”的表現,為了重新稱王,勾踐承受了無盡的屈辱,最終終於打敗吳國重新奪來王位,一報前仇。而康熙的親政和為政過程則可說是“受國不祥”的表現,尚且年幼就登基稱帝,雖然稱帝卻沒有實權。打倒鼇拜後,康熙又不得不著手解決河運問題,平定三藩之亂,收複台灣,親征葛爾丹。正是因為康熙的“受國不祥”才使得他榮獲“千古一帝”的稱號,成為千百年來皇帝中的佼佼者。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者也需要承擔各方麵的壓力,領導、員工、客戶、家庭……在壓力麵前,很多管理者都會選擇逃避或退縮。扛得起壓力,才有資格承擔成功的喜悅。其實管理者應該認識到壓力是為了最終的風光,假如勾踐沒有被吳國打敗,沒有臥薪嚐膽,他的事跡就不會千古流傳;假如康熙沒有年少親政,沒有麵對鼇拜專權、三藩之亂、台灣割據、葛爾丹之亂的壓力而不倒,他也不會成為“千古一帝”。由此可見,越大的壓力越可以證明成功的不易,越可以證明管理者的能力。
鄭強在剛進入公司接手部門主管職位時,曾一度麵臨一個月未出一單的尷尬狀況。期間鄭強曾分析了所有原因,但結果卻一直沒有出單,鄭強曾想到過放棄,但向老總遞交辭職報告後卻被老總退了回來。鄭強很感動,更加用心地分析原因,經過努力,終於在兩個月後有同事出單,可自此之後又陷入無單的尷尬狀況。但領導的話始終在鄭強耳邊回旋:“我找你來就是要解決業績低下的,不是讓你來交辭呈的,既然選擇了你就證明我和人力資源部的經理看重你的能力,這才一個月你就忍不住要撂挑子不幹,你說你到其他公司做事又能有什麼出息?”領導的話時刻激勵鞭笞著鄭強,皇天不負有心人,當鄭強發現團隊成員的問題後,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方案,銷售部在半年後終於步入正軌,並在第十個月內創造了超過以前團隊五倍的業績(一個月的業績是以前團隊五個月的業績)。鄭強經受住了壓力的考驗,終於破繭成蝶。
高層領導應該充分理解中基層領導者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和退縮心態,中基層管理者的退縮並不全是不敢擔當的表現,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擔心長期無業績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發展。如果高層領導不問原因就直接辭退甚至出言羞辱,就會讓中基層管理認為領導已經對自己死心,哀莫大於心死,即使沒有辭退,在以後的工作中激情也會消退很多。沒有激情的管理者,自然帶動不了下屬的激情,一潭死水般的團隊更會讓業績低下的曆史重演不止。
高層領導對中基層管理者的理解可以拉近管理者對高層領導的親近,認為領導並沒有遺忘中基層管理者的付出,並且在為中基層者管理考慮。高層領導的理解會換來下層管理者的感動,這份感動會傳遞給基層員工,之後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懂得感恩的團隊不可戰勝。
中基層管理者不能把上級領導的理解放在第一位,沒有業績就沒有資格獲得上級領導的理解。雖然你付出了,但是沒有為公司帶來利益,一切都是空。因此即使上層領導不理解,管理者也應該無所怨言,要求無怨言是為了在無形意識中培養對公司的感情,一旦對上層領導有了不滿,不滿就會不停地無限擴大,上下不和的管理團隊肯定帶不出和諧的執行團隊,不和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大忌。
中層管理者在遇到困難後應該首先去分析原因,千萬不要選擇逃避或為團隊的沒業績而尋找借口,借口是成功最大的攔路虎,可以說經常找借口的人能成功的屈指可數,少得可憐。逃避也是懦弱的表現,遇到事情還沒有分析就認為自己能力不夠,這樣的管理者心理素質太過低下,即使到其他行業或其他公司也不會有很高發展。
如果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壓力和阻擾,請各位管理者想想勾踐和康熙的不易吧。一個連國家都沒有的君王,一個成為階下囚的皇帝,卻扛住了所有壓力和非議,取得最終的成功,成為最終的得勝者;一個少年時代就必須關注國家大事的領導者,經過多項震驚國內外的改革收複行動,最終換來了曆史和後人的尊重。沒有壓力,何來動力?管理者要把執行中的壓力作為動力,別忘了管理的職責之一就是解決問題,解決難題,逃避的領導隻能率領逃兵敗將的團隊。
9、以德報怨:抱怨以德
老子說:“報怨以德。”意思是用大度寬厚的做事方式來回報他人的怨恨不解。
在管理者執行公司政策或實現計劃時,來自上級的壓力遠遠少於下屬的不理解。在普通員工的意識中,無商不奸,任何領導都是“剝削者”,他們剝奪了員工的業餘時間,榨幹了員工的心血,搶去了員工的功德,員工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而領導付出的最少,回報的卻最多……這幾乎是所有員工的心聲,真正能實現員工對公司“無所怨言”的企業幾乎沒有,這就是老子為什麼想要統治者“無為而治”的道理。對於下屬的不理解甚至抱怨,管理者應該如何解決呢?
首先員工誤解了一個意思,血汗工廠不在少數,無德無良的領導也不在少數,但以普通的企業來說,對員工施加的壓力其實不僅僅是為了企業。員工的收益與企業收益應該成正比,企業獲得的利潤多,員工的獎金多;企業獲得的利潤少,員工的收入少。能符合這個原則就不算是血汗工廠。
每當管理者製定較高的目標時,多數下屬還沒有去分析是否能完成,就開始抱怨“目標過高,完不成”,但是你真的去做了嗎?沒有去實行就抱怨,這是一個合格的員工應該考慮的問題麼?員工都認為公司應該仁義,應該把員工放在第一位,應該給員工減負減壓,可是等到公司經營不善而倒閉的那天,員工可以拍拍屁股換另一家公司,企業的創始人和領導呢?誰的損失更大?
如果管理者製定的政策和目標較高,但是相對的獎罰政策也做調整,就不算是血汗工廠,因為自然界的競爭是“弱肉強食”,企業競爭也是如此。如果別人可以輕鬆地完成高目標,你不能,那麼對不起,你隻能選擇被處罰或者離開。不要抱怨這是血汗工廠,因為並不是所有員工都受到“剝削”,還有很多員工被獎勵。所以員工應該考慮的問題不是這個公司有多苛刻,而是如何能成為領導重視的人才,如何想辦法提升業績,把工作做到最好。
管理者也應該理解一部分員工的不滿,老子認為自然界都是相對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恒也。”管理者和下屬也仿佛永遠處在兩條平行線上。管理者會認為對下屬仁至義盡,而下屬卻認為管理者不近人情,這也是一種“恒”的表現。在企業管理中對於員工的不滿,管理者要先平和心態,然後再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方案製定或處理。對於下屬的不理解或其他過於憤怒的行為,隻要不影響整個計劃的實施,管理者可以用“以德報怨”的處事
方式讓員工明白自己的失誤。
一次鄭強在解決下屬中出現的“搶單”(兩個或多個員工同時跟進一個客戶)問題時,其中某員工非常不滿。他認為自己跟進的時間更長,付出的精力更大,結果提成卻隻分配一半太少。鄭強給員工解釋後,還是沒能獲得員工的理解。這名員工還經常在背後說鄭強的壞話,說鄭強偏向某員工,心不正,管理不明等。鄭強知道後把這名員工叫到辦公室,員工很擔心,以為鄭強要處理他。結果鄭強卻拿出少給的一半提成的錢,對員工說上次的處理確實有問題,所以另一半的提成由鄭強自己掏腰包補給這名員工。員工很後悔,再三拒絕,但鄭強還是把錢給了他。自此之後,這名員工成為鄭強命令的堅定執行者。當下屬有矛盾或不滿時,這名員工還會主動向其他員工解釋,說鄭強這樣的領導真的夠意思。
管理者有執行賞罰和對員工選用辭退的權力,而員工隻能順從,這是管理和員工權利分配不公的表現,也是兩方永遠不能公平相處的主要原因。對於在執行中員工的不滿和抱怨,管理者應該不添加個人感情,據實處理,如果能不把權力放在口中手邊,就更能讓員工理解了。其實員工最容易滿足,領導者的一舉一動,看似無謂的言行都會讓下屬激動很久。但如果領導因為員工的“怨氣”就動用權力來製裁,也會給員工留下“殘暴執政”的印象。管理者應該克製脾氣,隻要不影響整個計劃的實施,就不要動用權力,這種行為是獲得民心的主要方式之一。
學會以德報怨,學會不動用私刑,不帶個人感情,是管理者成熟的行為表現,更是獲取民心最直接的行為表現。
本章精華:
執行是管理者能力的真正體現,中國有句話叫做“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管理者證明自己的最有效表現不是想法,不是方式,不是其他,即使管理者有再多的優勢,如果隻是“紙上談兵”,優勢也都會變成劣勢。所以在老子看來最厲害的行為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意思是善於行走(驅車)的人不會留下車轍痕跡;善於言談辯論的人,說話沒有缺點,密不透風;善於計算的人不用計算工具(例如算盤或現代的計算器);善於封閉門的人不用門插其他人也打不開;善於捆綁的人不用繩子卻能使人解脫不開。
管理者的執行力就是要做到“走無轍跡,言無瑕謫,行必有獲,疏而不漏”,有為是管理者執行的表現,而無為則是執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武俠小說的江湖高手“無兵器,因為兵器在心中。”一樣。人劍合一,自然能無敵於天下。
延伸思索:
1、你在本章中的收獲
2、你對以德報怨的看法
3、遇到員工的不解甚至背後議論你會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