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不足取天下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意思是求學的人,對於政教禮樂的知識會日積月累,日漸增多,而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這些虛幻的政教禮樂就會越來越少。少之又少,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如果能不妄自為之,就可以為所欲為,治理天下。治理國家要以不讓百姓動亂或影響到百姓作為基礎,假如影響了百姓的生活起居就沒有治理天下的資格了。
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企業管理培訓資料,但實際上每個企業和團隊的現狀都不相同,所以管理者要根據團隊的實際情況來製定適合的管理方針。隻有這樣才能不妄自作為,不妄自作為就可以讓下屬心甘情願地做好手頭工作。而想要獲得下屬的認可,首先要保證員工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和思想,並盡量不影響員工的情緒,隻有這樣的管理者才能成為無為而為的管理高手,才能“取天下而治”。
好靜無事亦無欲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意思是以清靜無為治理國家,以奇謀詭計帶領軍隊,以不影響百姓生活的管理方式治理天下……所以聖人說:“統治者以無為的統治方式治理國家,百姓就可以自我教育;統治者喜好清靜無為,百姓就可以自我約束;統治者不幹涉百姓的生活,百姓就會富裕;統治者無私欲,百姓的民風就會純樸自然。”
很多管理者會抱怨員工難以管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管理者在“管”員工,如果能以無為清靜的態度對待員工,讓員工感覺不到來自領導和管理者的壓力,用不擾亂員工正常生活,像朋友一樣的管理方式與員工打成一片,不要因為想要獲得更多的客戶或訂單就給員工施壓,讓員工背負必須出單的壓力,而是讓員工可以自己認識到出單才可以收獲更多。這樣員工就可以自我學習,自我約束。員工的自我約束會省去管理者的麻煩,員工的訂單多,提成和獎金也會多,所以員工不再為生計而發愁。管理者就可以“坐享其成”,用無為的態度讓員工自覺做事,讓員工把公司當成家,把領導和管理者當成朋友或夥伴。
無“有”方能入無間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第四十三章)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看似無形無物無力的東西反而能穿透沒有間隙的物體,因此我知道無為的好處所在。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卻很少有人能認識得到。
老子非常崇尚水,水是天下最柔弱、最無力的物體,但日積月累卻可以擊穿硬石,這就是“至柔馳騁至堅”的證明。而摸不著看不到的空氣,看似更柔弱無助,但即便是再厚的牆,也會有氣體存在,這就是“無有入無間”的表現。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者應該借鑒“至柔”和“無有”的管理理念,無為並不是不為,而是日積月累、天長地久、腳踏實地,看似弱不禁風,卻能屹立不敗。看似若不存在,卻又無處不在。這種管理理念也是現代企業管理中最高的境界,跟“太上,不知有之”是同樣的道理。
無為無敵於天下
老子說:“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道德經》第六十九章)意思是在行軍作戰中,雖然軍隊好像有陣勢,但又好像無陣可擺;士兵士氣高昂奮臂高呼卻又好像沒有手臂一樣;雖然手拿兵器卻好像又沒有兵器一樣;麵臨敵軍壓境卻好像又感覺沒有敵軍。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雖然團隊成員有職位高低,但卻好像親如兄弟;雖然下屬沒有奮臂齊呼,以提升鬥誌,但鬥誌卻始終不消亡;雖然有戰勝競爭對手的兵器,卻又好像沒有一樣;雖然麵臨著很多同行的競爭,但心中卻無敵於天下。這樣的團隊不用集結就可以自成隊形,不用領導引導就自成氣勢,這樣的團隊才不可戰勝。
無為而治要慎重
無為而治,是一種很難把控的“管理方式”。究竟怎樣才算恰到好處的“無為而治”呢?很多管理者在讀到老子的無為而治後都會以為
“無為”就是“不為”,就像老子所說的“天地生養萬物,卻不幹涉他們,任由其自由生長”,把這種理念完全照搬到企業管理中,就非常危險了。管理是要順從自然之道,但絕不是聽憑員工自由發展,這個“度”應該把握在給員工有效的無形約束中。比如硬性規定員工必須完成工作後才能下班,和員工會自覺做完工作才離開公司,一個是自願為之,一個是強迫為之,肯定是後者效果更好。如果盲目照搬“無為而治”,既沒有讓員工產生自我約束,也沒有給員工設定工作進程安排,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團隊成一盤散沙,沒有任何戰鬥力。
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員工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崗位和職責,讓員工心甘情願地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不影響正常工作或對公司沒有惡性影響的前提下)去做。在阿裏巴巴等很多大公司,員工的工作氛圍非常輕鬆,上班可以到樓下星巴克喝著咖啡開會,也可以穿著拖鞋去上班,甚至在辦公室就有很多放鬆玩耍的小道具。雖然看起來非常“輕鬆”,但員工的幹勁卻很足。而且很多人都會在沒有完成工作的情況下自願加班,這種管理方式就是“無為而治”的境界表現。想達到這種效果,除了領導要有個人魅力外,還需要更多“人性化、和諧化、家庭式”的管理方針。讓員工就像在家上班一樣,輕鬆的心情之下,工作激情很高,工作效率也自然會達到極致。另外阿裏巴巴每年都有阿裏日,這一天,所有員工都可以帶家屬來參觀工作的地方,甚至可以帶寵物來。而每年一度的集體結婚儀式,也是阿裏巴巴人性化管理的表現。阿裏巴巴當年結婚的員工大都會在這一天舉辦集體婚禮,熱鬧非凡的同時,更多同事把阿裏巴巴,把馬雲當做證婚人,當做自己的家人。所以你會發現在阿裏巴巴有很多“五年醇、八年醇”的老員工,他們甘願把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阿裏巴巴,把這裏當成家,把同事當做家人。在這種情況下,“無為而治”就順理成章了。
對於正在發展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可能還沒有太多資金和精力像阿裏巴巴一樣做到如此的人性化管理,但可以先從細節入手。盡量讓員工心甘情願地做事,變被動為主動,這是實行“無為而治”的根本。如果沒有向心力,沒有團隊觀,沒有對公司的感恩,那寧可暫時用硬性規定約束,也不能輕易盲目嚐試“無為而治”。
本章精華:
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能夠讓百姓親近並能得到百姓稱讚;再次的(《道德經》第十七章)意思是最好的領導者,百姓好像感覺不到統治者,百姓畏懼他;再次的統治者,百姓輕蔑他。統治者的信譽不足,所以百姓才不會信任。最好的統治者非常愜意悠閑,他很少發號施令,等到國興民旺,功成身就時,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在現實的管理中,普通管理者都會把最高的管理境界定義在“親而譽之”,而很少有“不知有之”的管理者。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得到權力和財富就是為了也能得到他人的羨慕和尊重,所以古代的統治者中也沒有讓人“不知有之”的皇帝存在。
能夠讓下屬“自然而為”的管理者不會輕易製定規矩,也不會輕易命令下屬必須做到,這樣的管理者好像不是管理者,跟普通員工一樣,所以讓下屬感覺到公司沒有壓力,而壓力卻來自於自己。讓下屬可以意識到公司隻是提供了工作的環境,隻要自己恪守原則、用心做事,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回報。當下屬認為自己是在為夢想、為未來努力,而不是為領導或老板打工時,就可以達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境界。
業績提升,訂單增加,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啊。沒有訂單怎麼有業績?沒有業績怎麼有回報?沒有回報公司怎麼能生存?公司不能生存,我又何去何從?所以下屬會認為用心談下更多的訂單是自己的分內之事,是本來就應該做的。當下屬產生這樣的心理時,管理者就可以不用再去指導或管束員工的行為,讓員工自由發揮,給員工足夠的馳騁空間,上心同心把公司治理到最好。
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八十章)意思是讓國家變小,讓百姓變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工具但棄之不用,讓百姓重視生命而不敢遠行,雖然有舟船車輛,但因為不遠行所以可以不用乘坐;雖然有軍隊武器,卻因為百姓重視生命而沒有陳列作戰的必要。讓百姓回到遠古結繩記事的時代。讓百姓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食物,穿著漂亮的服裝,住著舒服的房屋,有自己的愛好習俗,國家與國家離得很近,甚至可以聽到雞犬的叫聲,讓百姓從生到死都不互相往來。
老子渴望“小國寡民”的生活,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老子消極倒退的思想,但是從另一種角度也可以看出老子對於人生真諦的理解。人生隻有一世,短短幾十載,但當人類有了智慧和思想後,越來越懂得索取,越來越不知足,為了得到更多而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甚至失去了生命。如果沒有了生命,思想和身體都不複存在,還會有什麼追求呢?
老子認為“小國寡民”符合不爭之道、符合無為而為、符合自然的規律。如果現代企業管理者可以讓下屬拋棄自以為是的機巧,讓員工可以珍惜公司賦予的機會,不急功近利,對於客戶有真誠的建議,不會為了獲得訂單而不擇手段。與同行之間和平相處,不刻意詆毀同行,不與同行發生正麵衝突,讓員工像在自己家一樣輕鬆自由,又像為自己做事一樣時刻盡力而行,這就是最好的管理,也是無為的最高境界了。
但是前提是管理者要對有付出的員工有回報,讓員工可以衣食無憂,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和工作方式,可以在業餘時間自由安排而不幹涉,可以讓內部不會有矛盾的情況發生……
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雖然是企業的領導人或管理者,雖然有企業的所有權和對員工的監管權,但始終不以領導自居,認為自己與員工一樣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鬥,為了實現共同的理想和抱負而奮鬥。這種思想是把企業當做每一個員工的家,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公司的一分子,像水一樣。當水越積越多,體積就會越來越大。戰鬥力越來越強,客戶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將成為行業乃至中國、甚至世界的五百強!
但是無為而治在現代的企業管理中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在封建社會老子的“小國寡民”和“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思想也沒有實現過。這隻能算是老子對於最理想的治理方式的一種假設,想要所有員工都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顯然也不夠現實。團隊越大,成員越多,管理的步驟就越複雜,員工的素質各不相同,部門又繁多,很容易在某個環節出現紕漏而影響到整個企業的正常發展。而且“無為而治”還需要企業領導者的超強個人魅力和對“道”的真正理解,並且還需要有健康的企業文化和能吸引員工共同奮鬥的企業使命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無為而為”的無為管理模式。
其實老子宣揚的“無為”並不是讓管理者真的無所作為,就像“少政”並不是不需要政策一樣。如果企業連最基本的原則都沒有,員工雖然可以以企業為重心,但卻忽略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或者連公司最基本的原則思想都違背,那這樣的企業就成為“散沙”。員工雖然愛企業,以企業為家,把管理者當作親人,但是卻不是為企業奮鬥,而是把企業當作家一樣的任意妄為;把管理者當作父母一樣,言不聽計不從,這樣的企業用不了多久就會消亡。所以無為並不是讓管理者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說,老子想要宣揚的無為是想讓管理者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雖然看起來領導沒有發布目標計劃,但下屬都心中有數;雖然領導沒有指導員工如何操作或完成目標,但下屬卻自己完成;雖然公司沒有這樣那樣的政策限製,但下屬卻嚴於律己……
這才是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