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詐而不欺之道(1 / 2)

那些善於用手腕使手段深明厚黑智慧的人士更容易事業有成,重權在握,呼風喚雨。

在傳統的道德觀念中,人們都把誠信作為一個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講究待人誠實守信,老老實實做事的人也非常受歡迎。可是,他們受歡迎不假,但說到成功,生活好像就不那麼偏愛老實人了,倒是那些善於用手腕耍心眼不誠信的厚黑人士更容易事業有成,重權在握,呼風喚雨。其實,講誠信本身並沒有錯誤,隻是任何事情都要講究變通,如果在任何時候都死抓著誠信不放,那吃虧的肯定是自己。因此,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誠不信也不為過,隻要做到詐而不欺,你也就不是那種人所共誅的敗類。

使詐的方法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孫子兵法》中就講:“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等。而且,兵不厭詐已成為古代戰場上的一種普遍的思維模式,如果在古代戰爭中,哪方不會使詐,不光會輸掉戰爭,自己也會被敵方和廣大觀戰方鄙視得一塌糊塗。因此,在硝煙彌散的戰場上,要想打敗對手,就必須拋開“誠信”,巧妙運用計謀,以詐取勝。

曆史上有幾個以詐取勝的經典戰爭案例。春秋時,燕國派大將樂毅攻打齊國,占領了七十多座城,隻有即墨還未攻下,田單是即墨的將軍,他決心誓死保衛城池,而攻城的樂毅是他最大的威脅。於是他利用樂毅與燕王之間的矛盾,巧用反間計,散布樂毅要造反的謠言,使昏庸的燕王撤掉了樂毅。而後,田單又假意降燕,卻暗地準備,乘夜大擺“火牛陣”,使圍城燕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正是田單在國家危難之際,使詐謀迷惑了敵人,才打敗侵略者,保全了國家,假如他在這種生死關頭仍抱著“誠信”美德的背囊不扔,和敵人硬碰硬,恐怕齊國的曆史之舟就要在此傾覆了。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複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對陣。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裏。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