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齊桓公最後一次會合諸侯。像這樣大的會合,總共有許多次,曆史上稱做“九合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束了。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的基石首先是得民心,人民願意擁戴和服從領導者,領導者的政令才能實行下去。得民心的關鍵就是先要愛惜百姓,讓百姓感覺到領導者的寬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自然就願意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領導者。而愛惜百姓的基礎,就是讓大家跟著領導者一起行動,承諾隻要聽從領導者的指揮,就能夠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夠讓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孫後代的生活漸漸好起來。所以,管仲富國的辦法,首先是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他把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和知識分子並列為四民,他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些人都是國家的支柱,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隻是分工不同罷了。他提倡讓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雜,讓他們專心於自己的職業。隻有這樣,分工有所不同,大家才不會互相攀比和詆毀,每個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個組織才能有序和諧地高速運轉。管仲認為,國家富足的同時,也一定要強兵,這兩方麵要同時邁進,才能保障國家的富足長久持續。他的辦法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就是把政治和軍事統一起來,把政治上的組織和軍事上的組織統一起來。這樣,軍令可以暢行無阻,組織製度也可以高度統一。但軍隊的強弱還要靠士兵的素質。打仗就一定要調動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企業的發展也是一樣,銷售隊伍和市場隊伍是公司業績的穩步上升的保證。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把公司內部的管理和運營部門的管理組織統一起來,這樣大家才能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意識;其次,一定要調動運營部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訓練和培訓不斷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素質。隻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將公司的產品和形象售賣出去,獲得良好的業績。
管仲采取的“三選”的人事製度就是他的晚輩韓非所主張的“循名責實”和“綜核名實”。每一次選拔就有一次考核,這就是綜核名實,類似於我們現代管理的麵試和績效考核。一個人擔任某項職務,這個職務就是名,擔任這項職務的人就是實。他既然擔任了這個職務,他就有責任做出這個職務所要求的成績。如果他做出成績,他就可以得賞,如果他做不出成績,他就要受罰。這就叫循名責實,類似於我們現代管理的年終述職報告,反映出來的是業績和組織管理。
在管仲看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做到用人唯賢而杜絕用人唯親,可以把有才能的人和沒有才能的人區分開來,建立一個上行下效的管理團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齊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齊國迅速地強盛了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李宗吾就曾說過,管仲是厚黑大家;孔子也稱讚管仲:“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