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講到一個故事:宋時有一新進士請教老前輩做官的秘訣,老前輩告訴他四個字“勤謹和緩”。這四個字,大家稱為做官秘訣,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秘訣。簡單地分別說:
勤,就是不偷懶,不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腳的用腳,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應該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標本,你就到田野、到樹林裏去找,無論在實驗室裏,自然界裏,都不要偷懶,一點一滴地去做。
謹,就是謹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話來說,不拆爛汙。寫字,一點、一橫都不放過。寫外國字,i的一點,t的一橫,也一樣地不放過。做數學,一個圈、一個小數點都不可苟且。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情,做事關係天下的大事,做學問關係成敗,所以細心謹慎,是必須要養成的習慣。
和,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什麼叫作虛心?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來觀察事,不以成見來對待人。就做學問來說: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做化學、數學、曆史、地理,並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無論對事、對人、對物、對問題、對真理,完全是虛心的,這叫作和。
緩,這個字很重要,緩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輕易下一個結論。如果沒有緩的習慣,前麵三個字都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證據,這是很難的工作,如果要幾點鍾繳卷,就不能做到勤的功夫。忙於完成,證據不夠,不管它了,這樣就不能做到謹的功夫。匆匆忙忙地去做,當然不能做到和的功夫。所以證據不夠,應該懸而不斷,就是姑且掛在那裏,懸而不斷,並不是叫你擱下來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謹,要你和。緩,就是南方人說的“涼涼去吧”,緩的意思,是要等著找到了充分的證據,然後根據事實來下判斷。無論做學問、做事、做官、做議員,都是一樣的。大家知道治花柳病的名藥“六〇六”吧?什麼叫“六〇六”呢?經過六百零六次的試驗才成功的。“九一四”則試驗了九百一十四次,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為動植物的生存進化與環境有絕大的關係,也費了三十年的工夫,到四海去搜集標本和研究,並與朋友們往複討論。朋友們都勸他發表,他仍然不肯。後來英國皇家學會收到另一位科學家華萊士的論文,其結論與達爾文的一樣,朋友們才逼著達爾文把研究的結論公布,並提出與朋友們討論的信件,來證明他早已獲得結論,於是皇家學會才決定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達爾文這種持重的態度,不是缺點,是美德,這也是科學史上勤謹和緩的實例,值得我們去想想,作為榜樣,尤其青年學生們要在中學裏便養成這種好習慣。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
中學生高中畢業後,麵臨的問題是繼續升學或到社會去找職業。升學應如何選科?到社會去應如何擇業?簡單地說,有兩個標準:
一、社會的標準
社會上所需要的,最易發財的,最時髦的是什麼?這便是社會的標準。台灣大學錢校長告訴我說,今年台大招生,投考學生中外文成績好的都投考工學院,尤其是考電機工程、機械工程的特多,考文史的則很少,因為目前社會需要工程師,學成後容易得到職業而且待遇好。這種情形,在外國也是一樣的,外國最吃香的學科是原子能、物理學和航空工程,幹這一行的,最受歡迎,最受優待。
二、個人的標準
所謂個人的標準,就是個人的興趣、性情、天才近哪門學科,適於哪一行業。簡單地說,能幹什麼。社會上需要工程師,學工程的固不憂失業,但個人的性情誌趣是否與工程相合?父母兄長愛人都希望你學工程,而你的性情誌趣,甚至天才,卻近於詩詞、小說、戲劇、文學,你如遷就父母兄長愛人之所好而去學工程,結果工程界裏多了一個飯桶,國家社會失去了一個第一流的詩人、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學家,不是可惜了嗎?所以個人的標準比社會的標準重要。因為社會標準所需要的太多,中國人常說社會職業有三百六十行,這是以前的說法,現在何止三百六十行,也許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都有,三千六百行,三萬六千行,行行都需要。社會上需要建築工程師,需要水利工程師,需要電力工程師,也需要大詩人、大美術家、大法學家、大政治家,同時也需要做新式馬桶的工人。能做新式馬桶的,照樣可以發財。社會上三萬六千行,既是行行都需要,一個人絕不可能會做每行的事,頂多會二三行,普通都隻能會一行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試問是社會的標準重要?還是個人的標準重要?當然是個人的重要!因此選科擇業不要太注重社會上的需要,更不要遷就父母兄長愛人的所好。爸爸要你學賺錢的職業,媽媽要你學時髦的職業,愛人要你學社會上有地位的職業,你都不要管他,隻問你自己的性情近乎什麼?自己的天才力量能做什麼?配做什麼?要根據這些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