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五)先生告訴我說,眾位在這裏研究圖書館學,每星期請專家來講演。我這個人,可以說是不名一家。白話文是大家做的,不能說專家;整理國故,實在說不上家。所以我今天來講,並不是以專家的資格。並且我今天所講的,是書的問題。書這樣東西,沒有人可以說是專家的,是圖書館範圍非常廣博,尤其更不配說專家。我家裏書很多,可是亂七八糟,沒有方法去整理。當我要書的時候,我寫信去說:我要的書是在進門左手第三行第三格。我的書隻是憑記憶所及,胡亂地放著。但是近來幾次的搬家,這個進門左手第幾行第幾格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現在我的書,有的在北平,有的在上海,有的在箱子裏,有的在書架上。將來生活安定了,把所有的書集在一處布置起來,還須請眾位替我幫忙整理。因為我是完全不懂方法的。
近來我在國內國外走走,同一些中國圖書館家談談,每每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學圖書館的人很多,但是懂得書的人很少,學圖書館的人,學了分類管理就夠了,於是大家研究分類,你有一個新的分類法,他有一個新的分類法,其實這個東西是不很重要的。尤其是小規模的圖書館。在小圖書館裏,不得已的時候,隻須用兩種方法來分類:一是人名,一是書名就夠了。圖書館的中心問題,是要懂得書。圖書館學中的檢字方法,分類方法,管理方法,比較起來是很容易的。一個星期學幾個星期練習,就可以畢業。但是必定要懂得書,才可以說是圖書館專家。叫花子弄猴子,有了猴子,才可以弄;舞棍,有了棍,才可以舞。分類法的本身是很抽象的。書很少,自然沒有地方逞本事;有了書也要知道它的內容。這本Pasteur(巴斯德)的傳,應該放在什麼地方?是化學家呢,還是生物學家,醫學或衛生學,就彷徨無措。無論你的方法是如何周全精密,不懂得內容,是無從分類起的。圖書館學者,學了一個星期,實習了幾個星期,這不過是門徑。如果要把他做終身的事業,就要懂得書。懂得書,才可以買書、收書、鑒定書、分類書。眾位將來去到各地服務的時候,我要提出一個警告,就是單懂得方法而不懂書是沒有用的。你們的地位,隻能做館員,而不能做館長的。
今天我所要講的,是怎樣去收集書。收書是圖書館很重要的事。可是要收的,實在不少,有舊書,有新書,有外國書,有中國書。外國書自然是(要)懂得外國文字的,才有收的方法。如果不懂得外國文字,便是講也沒有用處的,要懂書,有三個重要的辦法:一,愛書,把書當做心愛的東西,和守財奴愛錢一樣。二,讀書,時時刻刻地讀,繼續不斷地讀。唯有讀書才能懂書。最低的限度也要常常去看。三,多開生路。生路多了自然會活泛。因此外國語不能不懂。一日語,二英語,三法語,四德語,五俄語,能多懂了一種,便多了一種的好處。生路開得多了,才能講收書,無論新的,舊的,中國的,外國的,都得知道他的內容,這樣,便是分類也有了辦法。
我今天的題目是“中國書的收集法”。吳稚暉先生這幾年來常說中國的線裝書,都應該丟到茅廁裏去。這句話在精神上是很可讚成的。因為在現在的中國,的確該提倡些物質文明,無用的書可以丟掉,但是他安頓線裝書的法子,實在不好。茅廁不是擺書的好地方,而且太不衛生。所以我提議把線裝書一起收集起來,放到圖書館裏去。所謂束之高閣。整理好了,備而不用,隨時由專門學者去研究參考。那麼中國書當如何收集呢?從前收集中國書,最容易犯兩個大毛病:一是古董家的收集法,一是理學家的收集法。
古董家的收集法,是專講版本的,比方藏書,大家知道北平的藏書大家傅沅叔先生。他收書,就不收明朝嘉靖以後的書。清朝的書,雖也收一點,但隻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精刻本。亦有些人更進一步非宋不收,而且隻限於北宋;他們以為北宋版是初刻本,當然更好。不論是那一種書,隻要是宋版,便要收藏。因此這一類書,價錢就很貴。譬如《資治通鑒》,是一部極平常的史書,什麼地方都可以買,好古的收藏家,如果遇見宋刻的《資治通鑒》,都千方百計地要弄到他,就是花三千五千一萬兩萬而得到一部不完整的本子,也是願意的。現在剛刻出來的一本《宋刑統》這一部書,包括宋朝一代的政治法令,本來沒有人注意到。大理院刻了這部書,在曆史上很占重要的地位,可是古董式的收藏家,他不肯花數十塊錢去買一部《宋刑統》卻肯花三千五千一萬兩萬買不完整的宋刻《資治通鑒》。拿這種態度收書,有許多毛病:一,太奢侈,用極貴的價錢收極平常的書,太不合算,諸位將來都是到各地去辦小規模的圖書館的,這種圖書館當然沒有錢做這樣的事情。便是有錢我以為也不必的。二,範圍太窄。譬如說,明朝嘉靖以後的書,一概不收。清朝本子刻得好的,才收一點。他們收的書,都是破銅爛鐵,用處實在很少,隻有古董的價值,完全沒有曆史的眼光。唯有給學者作校刊舊本之用。比方一部宋版的《資治通鑒》,他因為刻得最早,比較的錯誤的可能性少一點。如果用他去校刻旁的版本,當然有許多利益。諸位寫一篇千字的文章,自己初抄的時候,抄錯一個字,可是給人家第二次抄錄的時候,就錯了兩個字。這樣以訛傳訛,也許會錯到五六字十餘字的。如果把原本對照,就可以改正好多。所以買舊本的用處,至多隻有供校刊學者的校刊而已。如果要使人知道古書是怎麼樣子的,那麼說句幹脆話,還不如交給博物院去保存的好,而且嚴格地說一句,宋本古本不一定是好的。我們一百年來曉得校刊本子不在乎古而在乎精。比方abc三個本子。在宋朝時候據a本校刊成為d本便稱宋版。而e本呢,是收abc三本參考校刊而成的可說是明本,這樣看來,明本也許比宋本精粹些,說明如左(下):
理學家的收集法,是完全用理學家的眼光來收書的。這一種收集法比古董家還不好。古董家的眼光,如果這本書是古的他就收去,比方《四部叢刊》中的太平樂府是刻得很壞的,這裏麵的東西,都是元朝堂子裏的姑娘所唱的小曲子,經楊朝雲編在一處,才保存到現在。如果撞在道學家手裏,早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古董家因為看見他難得,所以把他收進去,使我們曉得元朝的小曲子,是一種什麼樣子的東西。董康先生翻刻的《五代史平話》,原是極破爛的一本書,但是因為古的關係,居然有人把他刻出來保全了這個書,這是第一種比第二種好的地方。還有一種好處,就是古董家雖然不懂這破爛的書,可是放著也好,要是用道學家的眼光收書,有很大的毛病。《四庫全書》是一個很大的收集(Collection)。但是清乾隆皇帝所頒的上諭,和提要中,口口聲聲說是要搜集有關世道人心的書。這我們查書的幾篇上諭,就可以知道。所以他小曲子不要,小學不要。他所收的,都是他認為與世道人心無妨礙的。拿這個標準收書,就去掉了不少有用的書。他的弊端很大:一,門類太窄。《四庫全書》是大半根據《永樂大典》集出來的。《永樂大典》的收集法,亂七八糟,什麼書都收在裏麵。戲也有,詞曲也有,小學也有,他的收法,是按韻排列的。譬如這部戲曲是微韻,就收入微韻裏。可是到了清朝,那些學者的大臣,學者的皇帝,帶上了道學家的幌子,把《永樂大典》中保存的許多有用的書,都丟掉了。自此用道學的眼光收書,門類未免太狹。二,因人廢言。用道學家的眼光收書,常常因人的關係,去掉許多有用的書。比方明朝的嚴嵩,是當初很有名的文學家,詩文詞賦,都占極高的地位,可是在道學家的眼光看來,他是一個大奸臣,因此《四庫全書》中,便不收他的東西。又如姚廣孝,是永樂皇帝明成祖的功臣。他是一個和尚,詩文都好。但是他因為幫永樂篡位,所以他的作品也不被收,又像明末清初的吳梅村等,都是了不得的人才。三百年來,他的文字,要占極高的地位。不過因為他在明朝做了官,又在清朝做官,便叫他貳臣。他的作品,也就不能存在。三,因辭廢言。用道學家的眼光收書,對於人往往有成見。其實這是很可笑的,往往因文字上忌諱的緣故,把他的作品去掉,這是很不對的。《四庫全書》中有許多書不予收入,而且另外刊入禁書目錄,有些明朝末葉的書,有詆毀清朝的,都在銷毀之列。因此用道學家的眼光收書,是很不對的。四,門戶之見太深。門戶之見,道學家最免不掉。程朱之學與陸王之學,是互相排斥的,兩者便格格不入。所以程朱的一流對於王學每認為異端拒而不收;王陽明的東西尚不肯收,那麼等而下之,自然不必說了。王派對於朱學,也積口詆毀。至於佛家道家,也在排斥之列。《四庫全書》關於道家的,完全沒有放進去。在中國這學派門戶之見實在很多,總而言之,門類太窄,因人廢言,因辭廢言,或者為了學派門戶的成見,以批評人的眼光抹殺他的書,這樣收書,就冤抑了許多有價值的書。如果在一百餘年以前,他們的眼光,能放得大些,不要說把銷毀的書保留起來,如能將禁書收進去,也可為我們保留了不少的材料。在那個時候,沒有遭大亂,太平天國的亂事沒有起,圓明園也沒有燒毀,假如能放大眼光,是何等的好。可是因為中了這種種的毒,所以永遠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