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通過本章學習,你應能夠:
1了解文書的基本知識;
2了解中國古代文書的基本形式和特點;
3熟悉中國文書及文書工作的演變;
4能夠清晰中國文書的形式、種類、機構、製度的演變。
案例引入
甲骨文的發現
清末光緒25年(1899)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藥品上麵刻劃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通過古董商範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們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麵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於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成敗。占卜後,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這些工作主要由當時的史官完成)。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跡,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甲骨文獻的內容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還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係、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曆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甲骨文的製作大致要經過取料、加工、刻字、塗色、簽名等程序。此時的甲骨文已初具文書形態。
問題
1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書載體,那麼在我國曆史長河中文書的載體有哪些變化與發展?
2甲骨文字的刻記、製作與存檔主要由當時的王室史官負責,在我國曆代發展中文書的製作與保存的機構與人員有什麼不同?
3甲骨文的製作大致要經過取料、加工、刻字、塗色、簽名等程序。曆代文書製作與程序又是如何的呢?
知識導航
一、文書的概念
什麼是文書?
文書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為了憑證、記載、公布和傳遞信息的需要,以文字的方式在一定書寫材料上表達思想意圖的一種書麵記錄。文書包括私人文書與公務文書。
私人文書是指個人或家庭、家族在其活動中形成和使用的文書,內容屬於私人性質,如:著作、文藝手稿、傳記、日記、證書、房地契等等。公務文書統稱為公文,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公務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範體式的文件材料,是傳達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發布各項法規和規章、施行各項措施,請示和答複問題,指導、布置和商洽工作,報告情況,交流經驗的重要工具。
按文書的行文方向,文書可以分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種。下級機關向所屬領導機關行文屬於上行文;無隸屬關係的同級機關或者非同一係統的機關與部門之間的行文,屬於平行文;上級領導機關對所屬下級機關的行文,屬於下行文。
二、文書的起源
文書起源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文字,有了文字,才有記錄人類活動的可能,從而形成各種管理活動的文書。但是,作為管理國家工具的公務文書,則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國家機關為了傳達命令、指揮國事、聯係公務、記錄活動等,從而形成了用文字來反映國家機關活動等內容的各種公務文書。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是夏。因此,我國的公文可以追溯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