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書製度
紙張的普及導致了新的文書製度的產生。
(1)卷軸製度。將寫在若幹張紙上的一篇公文粘連起來,成一幅,在一端粘附上一細木棍,作為軸,將文書自左至右卷攏在軸上,成一束。
(2)用印製度。用朱色水印。
(3)騎縫、押縫製度。騎縫:在兩張粘連的公文紙的連接處加蓋公章;押縫:在兩張公文紙的粘連處或公文末尾署名,又稱押字、押尾。
(4)連署製度(亦稱聯署製度)。幾位官員同時在公文上聯合簽署姓名,以表示對該公文內容共同負責。
六、文書工作的成熟期——隋唐
1。文書種類
下行文:冊、製、敕(皇帝頒發)
令,皇太子的下行文。
教,親王、公主的下行文書。
符,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中,上級對下級的下行文種。
上行文:牒、辭(新增加的文種)。辭,用做下級官府向上級彙報、請示的文書。
平行文:關(關文),尚書各部門之間的來往公文。
2。文書機構
“中書出令、門下審議、上書執行”三省製的確立,不僅提高了文書製作的準確性,而且使得三省相互製約,防止了文書機構的擴大對皇權形成威脅。所以稱這時期為文書工作的成熟期。
3。文書人員
翰林學士——直接受皇帝管轄,專為皇帝起草重要文書。不設官職,行政係統外的稱呼,但實際地位很高。李白就曾擔任過唐玄宗的翰林學士。
當時公文名家名篇: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韓愈《論佛骨表》、《賀雨表》等。
4。文書製度
(1)用紙製度。黃紙:皇室專用,由中書舍人起草的“外製”;白麻紙:翰林學士起草“內製”使用;白藤紙:征召的敕書;黃麻紙:慰勞軍旅所用;五色金花白背紙:賜少數民族國王敕書。
(2)一文一事製度。防止了行文關係的混亂,加速了文書運轉的速度。這一製度沿用至今。
(3)文書折疊製度。公文與書籍有了明顯區別。便於閱讀、運轉、保存。
(4)擬製和謄寫製度。專人負責,格式統一規定。書寫不得脫剝文字或寫錯字,更不能改動文字。
(5)貼黃製度。(糾錯製度)貼黃、押黃。用黃紙書寫的製敕文書,如需改動,就用黃紙貼在錯處,然後改寫,叫貼黃。
(6)簽押判署製度。製作完畢——製作人和主管官員簽字畫押(簽押)——監印官審核無誤後加印蓋章(判署、判押)——注冊登記。
(7)封裝和編號製度。公文須裝入一定規格的封套,分實封(機要公文)和通封(一般公文),不能混用。
(8)移交製度。辦完公文——勾司(稽核文書部門)行朱、記注年月日——交庫房保存。次製度使文書轉化為檔案,標誌文書與檔案的分離。
(9)收發登記和催辦製度。
七、文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宋元
(一)宋
1。文書種類
下行文:詔命,皇帝授官、遷升和封贈命符。
口宣,由皇帝派近臣宣讀的詔命。
敕,皇帝戒律百官、曉諭軍民時所用的文書。
上行文:申狀,內外官府呈於中書省、尚書省,禦史台呈於中書省,樞密院等所用的文書。
白劄子,執政議論政事時官員向宰相所上的文書。
平行文:牒,內外官府不相隸屬者相互往來的文書。
谘報,翰林院與三省、樞密院之間使用的文書。
密白,樞密院的機要文書,不經中書省直接送門下省的公文。
2。文書機構
翰林學士院。
當時優秀公文作者有:範仲淹、包拯、王安石、蘇軾、司馬光、歐陽修、李綱等,公文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精神。
3。文書製度
(1)貼黃製度新涵義——臣子上呈皇帝的劄子、奏狀寫完後意猶未盡,需要補充或說明時,以黃紙附言,貼於正文之後。
(2)引黃製度——把奏、章、表文書的內容要點,日、月、內容概要書寫於文書的封麵或文首。有摘引之意。公文摘引製度開始。
(3)公文用紙製度——規定更為細致。
(4)保密製度——創造了實封製度,官員呈奏的重要文書的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無印者書官員名,封麵不準貼黃。
(二)元
1。文書種類(新增)
宣命,皇帝贈封百官;懿旨,皇後下頒的文書;令旨,皇太子及諸王下頒文書。
2。文書製度
(1)照刷、磨勘製度——檢查官檢查官府公文文卷稱照刷,主要看公文是否有稽遲、失誤、遺漏、規避、埋沒、違枉等。磨勘是照刷後,再做一次檢查,看其中錯誤是否已更正。每一季度或半年檢查一次,軍事邊關與佛事文卷不照刷。這是一種監督檢查公文處理的方法,為元代首創,是元代最具特色的文書工作製度。
(2)傳遞製度——“驛站”一詞始於元代。又設“急遞鋪”。一般緊急公文,以軟絹袋包裝,以木牌寫號;緊急公文,用匣子裝封上訴鎖,另行編號,寫明發送、接收的官府名稱。
(3)朱銷製度——凡應處理的公文按時間順序逐個登記於文簿上,處理完畢及時用朱筆勾銷。這是登記與注銷公文的方法。
八、文書工作的完備期——明
1。文書種類
明代首創的文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