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衝突愈演愈烈,呂不韋意識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他叫來李斯,詢問他對朝堂情形的看法。
呂不韋坐在案幾後,一臉威嚴地看著李斯,緩緩開口道:“你呈給王上的《上秦王平六國策》我看過了。”
李斯一聽,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喜悅之情,但臉上仍保持著謙遜的笑容,低頭答道:“學生的管窺之見讓相邦見笑了。”
呂不韋微微一笑,接著問道:“你知道嗎?本來我想把你這篇策論編入《呂氏春秋》,後來權衡再三,就把它舍去了,你知道我為何如此處置嗎?”
李斯心中暗自揣測,心想難道自己的策論有什麼不足之處?他沉默片刻,思索著回答道:“學生愚鈍,想必所論有所不當吧!還請相邦大人指教。”
呂不韋卻搖了搖頭,語氣堅定地說:“非也。老夫受先王遺命,輔佐王上八年有餘,當今秦國論武力天下無敵,論文治,天下策士紛紛歸秦,當今關東六國無以能比,老夫敢斷言,不久的將來,天下必一歸大秦。”
說完,呂不韋目光犀利地盯著李斯,問道:“李斯,你怎麼看?”
李斯連忙奉承道:“相邦所言極是,此乃天下智者之共識也,學生亦以為然。大秦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強盛,全賴相邦之高瞻遠矚與英明領導。相邦之功,實可謂功高蓋世,學生深感敬佩。”
然而,呂不韋聽後卻臉色一沉,不悅地責備道:“李斯啊,老夫喚你前來並非想聽你這些阿諛奉承之言。若隻是為了討好老夫,那便不必來了。”
李斯一聽,頓時滿臉通紅,尷尬無比,急忙解釋說:“相邦,我……”
呂不韋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的話頭,擺擺手示意他住口。接著,呂不韋歎息一聲,唏噓不已地說道:“今日所談之事,老夫怕是難以完成了。”
李斯聞言不禁心生疑惑,好奇地問道:“相邦何出此言?”
呂不韋看著李斯,語氣凝重地說道:“李斯啊,今日老夫找你來,便是想考較一下你。你可會怪罪老夫?”
李斯一臉誠懇地回答道:“相邦對李斯如此厚愛有加,又予以悉心教導,李斯豈敢有絲毫埋怨之心?相邦有何事要問,請盡管開口。”
呂不韋端起酒杯輕抿一口後,緩緩開口說道:“王上一直沒有加冠,為此天下人是眾說紛紜,對我和太後不滿的也不止王上一個人,今日在大殿之上,老夫又頂撞了王上,王上大怒。”
他放下酒杯,看著李斯問道:“李斯,對於今天發生的事情,老夫想聽聽你的看法。”
李斯低頭沉思片刻後,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回答道:“相邦,李斯以為相邦如此行事是為了錘煉王上的意誌。”
呂不韋微微頷首,露出一絲讚賞之色,撫摸著胡須,微笑著繼續問道:“哦?何以見得呢?”
李斯眼中閃過一抹睿智之光,條理清晰地回答道:“李斯以為,相邦今日之舉乃是有意為之。相邦之所以激怒王上,是為了促使王上早下決心,主動出擊。
因為相邦明白,如果王上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戴上權力的王冠,佩上生殺予奪的王者之劍,那麼王上便算不上一個成熟的君王,將來也無法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