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辛亥革命後,總理漢冶萍公司(1 / 1)

在袁世凱奪走招商局和電報局時,盛宣懷剩下的主要企業為漢陽鐵廠,他決心擴大經營該廠,並準備建立一個煤鐵聯營公司,想以此在工商界站穩腳跟。

盛宣懷早有將煤鐵廠礦合為一體的構想,並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起大力經營萍鄉煤礦,采煤煉焦,為漢陽鐵廠提供燃料。他先招股110萬兩,並向德商禮和洋行借款400萬馬克,用做建廠開礦費用。3年後因需建鐵路運煤,又增招股份200萬兩。有了充足的資本,萍鄉煤礦建設與開采的速度都比較理想,漢陽鐵廠的燃料供應也不再有匱乏之虞。

燃料問題解決後,盛宣懷又進一步解決了漢陽鐵廠所產鋼鐵的質量與數量問題。原來鐵廠所製造的鐵軌質量不符合標準,影響了產品銷路。盛宣懷便派該廠總辦李維格偕同在廠工作的英、德工程師、礦師赴歐洲考察煉鐵新法,終於找到了症結所在,解決了多年未解決的質量難題。盛宣懷又采納了李維格的建議,為鐵廠購置了新式機器,改建了高爐。經過數年努力,工廠生產出了高質量的鋼鐵產品,產量也不斷增加。

在萍鄉煤礦開掘順利、漢陽鐵廠大有起色之後,盛宣懷認為煤鐵廠礦聯合起來的條件已經具備,可以實現自己煤鐵生產合為一體的夙願了,於是他開始籌辦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和準備,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盛宣懷上奏朝廷,請求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並,改為商辦,建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很快,清政府批準了這一請求,漢冶萍公司正式成立,改督辦為總理,盛宣懷出任第一任總理。

漢冶萍公司的成立,適應了生產規模擴大和生產持續發展的需要,對鋼鐵工業的發展十分有益,對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也給予了較多的滿足。從公司建立前到辛亥革命前夕的年產情況看,無論是生鐵、鋼、鐵礦石還是煤炭,產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鐵路、橋梁、軌件等訂單應接不暇,生產和銷售都呈興旺之勢。

然而,漢冶萍公司的興旺,並不意味著盛宣懷組建公司的目的之一“挽回中國利權”的實現,因為內裏已潛伏著為日本資本操縱的危機。日本資本家早就看中了大冶鐵礦和漢陽鐵廠,在漢冶萍公司成立前就想方設法向其滲透,先排擠走了德國在漢陽鐵廠的勢力,又以貸款引誘盛宣懷,企圖把大冶鐵礦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於向外國借款,盛宣懷是相當謹慎的,生怕會被外人乘機控製。但在袁世凱奪去招商、電報二局,大冶礦和漢陽廠失去資金來源的情況下,盛宣懷不得不向日本借款,從而一步步進入日方設下的陷阱。漢冶萍公司成立前,盛宣懷已向日方借了5筆款項,將近7印萬元。這些借款大都附有較苛刻的條件,更有利於日本勢力的滲入。漢冶萍公司成立後,盛宣懷借洋債的數目比以往更大了,而且債權為日本獨有。到辛亥革命前夕,僅僅3年,即向日本借款1200萬日元左右,是前5年的兩倍以上。日本之所以能在漢冶萍取得這種特殊地位,在於它采取了緊緊抓住盛宣懷的方針,它以共同抵製西洋為名,排擠歐美國家在漢冶萍的勢力,並引誘盛宣懷墜入設下的圈套中。

漢冶萍公司成立不久,盛宣懷曾去日本從事煤礦等企業的考察。日方乘機對他進行拉攏,鋼鐵、煤炭等企業的領導人反複向他宣揚中日合作,共同抵禦歐美勢力,並對他及漢冶萍公司極盡誇讚之能事。盛宣懷受寵若驚,加之早有防範歐美侵略勢力之心,遂表示中日同文同種,應互相幫助,並決定賣一部分生鐵和焦煤給日本。日本見盛宣懷上了鉤,就開始利用大量貸款的優勢排擠歐美。盛宣懷幾次與歐美商談貸款和出售生鐵、礦石事宜,均因日本代表從中阻撓而作罷。另外,日本還千方百計保護盛宣懷,不使他垮台,以能更有效地利用他。盛對日本的圖謀不惟不警覺,反而感激涕零,對日本的要求盡量予以滿足。

盛宣懷對外國經濟侵略的態度從鬥爭到妥協的轉變,與他官階不斷晉升、商人的成分愈益減少有關。他的企業愈到後來資金愈靠外債,而不是靠商股,他個人還從經手借外債中獲取了可觀的“手續費”。漢冶萍公司成立後,他的全部私產都投入了該公司,後來為了避免公司與自己資產發生糾紛與麻煩,他很想以借外債將自己的資產收回。日本的貸款填補了他抽回資金造成的空白,使他對日資越發依賴了。利用盛宣懷的這些弱點,日本人步步逼近,逐漸全麵控製了漢冶萍公司。辛亥革命時,有人描述日本與漢冶萍公司的關係時說,漢冶萍“名係中國,實為日人也”。

辛亥革命之後,盛宣懷逃亡日本。不久,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府發還給他曾被沒收的財產。盛宣懷從日本回到國內。自此,他一心一意辦實業,直到1916年去世。

第二章 遠見卓識的票號老幫:李宏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