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跨越發展,形成產業鏈條(1 / 2)

榮氏的“綠兵船”麵粉之舟,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前進,使榮氏資本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這為他們已經涉足的紡織工業提供了充分有利的發展條件。早在1905年,榮氏兄弟與人合股集資27萬元,在無錫籌建振新紗廠。1907年振新廠建成開工,但因經營不善,虧損甚多,股東們意見紛紛,而掌握該廠實權的大股東榮瑞馨卻無力收拾這個局麵。因此,1909年該廠進行改組,由榮宗敬任董事長,榮德生任總經理。榮氏兄弟對工廠的經營管理進行了全麵整頓,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振新紗廠的麵貌大為改觀。到1910年振新廠生產的“球鶴”紗風行常州、無錫等地,可與日紗“藍魚牌”同價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原來在中國市場上鋪天蓋地的外國紗、布頓時萎縮,中國紗、布企業乘勢而上,獲利倍增,以至社會上流行著“一件棉紗賺一隻元寶”的說法。榮氏兄弟當然不願放過這一發展棉紡業的大好時機。他們在1914年提出以振新廠的盈餘擴大企業規模,增設新廠。他們認為,“非擴大不能立足”。隻有擴大自己的企業規模,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榮宗敬常說:“競爭如同打仗,我能多買一隻紗錠,就像多得一支槍。”但他們試圖發展紗廠的計劃,遭到董事會中大部分股東的反對。這時,榮氏兄弟毅然決然退出振新廠,開始籌建以自己為中心的紡織工業。

1915年,榮宗敬購買了上海白利南路(即現在的長寧路)的一家軋油廠的廠房,改建作紡織廠,年底正式投產,這就是著名的申新第一紡織廠。開工之後,棉紗十分暢銷。1916年,棉紗產量為3584件,盈利2萬餘元,到1919年全年盈利猛增至100多萬元。

1917年,榮氏兄弟花40萬元買下了上海恒昌源紗廠,改名為申新二廠。

1919年,榮氏兄弟在老家無錫開辦了申新三廠。

1922年3月,榮宗敬在棉花種植大省湖北的漢口,投資158萬元,籌建了申新四廠。

1925年,上海棉紗巨子、上海紗布交易所理事長穆藕初經營的德大紗廠負債累累,瀕臨破產境地,榮氏兄弟出資65萬元買下了德大紗廠,改名為申新五廠。該廠設備很先進,共2.8萬紗錠,其中有1萬錠是美國沙克洛紡紗機,1.8萬錠是英國赫倫敦線錠。因此不到1個月就全負荷複產,源源不斷地生產出質量優良的棉紗。這時榮宗敬還取代了穆藕初的“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主席與紗布交易所理事長兩個職位。

這年6月,榮氏兄弟又出資15萬元,租下了常州紗廠,改名為申新六廠,榮鄂生被聘為經理。

辦紗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外商尤其是日本在中國已辦有許多紗廠,並向國內傾銷,棉紗業的競爭遠要比麵粉業激烈得多。榮氏兄弟自然清楚地了解這一決策的巨大風險,但為了發展民族工業,奪回經濟利權,他倆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立誌成為“紡織大王”的道路。榮宗敬曾說:“我一生做事的宗旨,就是要出人頭地,處處爭第一。做人要有不自足之心,大有為之誌,現在要抓住時機集中全力發展紗廠。”

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爆發,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開展了“提倡國貨,抵製日貨”的活動,國貨在全國各地都極為暢銷。這為申新集團的超常規發展帶來了極好的契機,同1922~1924年相比,1925~1926年期間,申新各廠的棉紗、棉布的產銷量均大幅度增長,盈利迅速增加。申新生產的“人鍾”牌棉紗由於質量好,享譽國內外,並成為上海紗布交易所的標準紗。

1928年5月3日,又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日貨更成了過街老鼠,國人紛紛購買國產棉紗,申新的“人鍾”、“寶塔”牌棉紗成了各地市場最為暢銷的棉紗。

榮氏兄弟抓住這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1928年初又創辦了申新七廠,聘用朱仙舫為廠長。接著,又購進英國最新式的細紗機,因一時找不到適當的廠址,就在申新一廠旁邊的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兩層廠房,成為申新八廠。

1931年,榮氏兄弟又出資40萬銀元買下了破產的上海三新紗廠的廠房設備,建成了申新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