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乘機發展,成為麵粉大王(1 / 1)

1904年,由於東北境內爆發了日俄戰爭,俄國人在東北開設的麵粉廠隻能停產,交戰雙方都極需麵粉,茂新廠出產的麵粉在東北銷量急劇上升,價格也直往上竄,每天可淨賺500餘兩銀子。結果這一年茂新廠獲利甚豐,達6.6萬兩之多。

麵對茂新廠良好的發展前景,榮氏兄弟決定擴大生產規模,購買新的機器設備。他們打聽到美商恒豐洋行有美國新式磨粉機,且價格十分便宜,又有分期付款的優惠,就訂購了10多部磨粉機,生產能力比以往提高了9倍,且麵粉質量更好。為了創立名牌,樹立良好形象,榮氏兄弟采用了“綠兵船”牌作為茂新廠生產的麵粉商標,包裝上也力求改進,所以這一年茂新廠盈利更佳。

20世紀初,由於清政府實行“新政”,鼓勵民族工商業發展,因此全國各地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民營企業紛紛創立,無錫也成立了民族工商業的管理機構——無錫商會,榮氏兄弟已成為無錫有名的實業家,自然也成為第一批會員。

茂新廠使榮氏兄弟賺了不少錢,把創辦實業當作事業來追求的兄弟倆又開始準備新的投資。這次,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廣大民眾同樣迫切需要的衣著工業。

1903年,榮德生在杭州的通益公紗廠參觀。紗廠總管唐懿誠陪著他考察了生產流程,並詳細介紹各個環節的具體情況。回到上海後,與其兄榮宗敬商量後,決定出資招股,創辦紗廠。

1905年7月,在上海北京路壽聖庵怡和洋行買辦榮瑞馨舉辦的一次宴會上,榮德生提出到無錫辦紗廠的事,倡議在座的工商界人士出資合辦,得到了許多人的積極響應。於是,由怡和洋行買辦榮瑞馨、西門子洋行買辦葉慎齋、禪臣洋行買辦張石君、大豐布號老板鮑威昌、保康當鋪老板徐子儀與榮氏兄弟共同發起,籌資30萬元創辦了無錫振興紗廠,榮氏兄弟各認股3萬元。由於榮瑞馨是最大股東,因此振興紗廠的實權在他手中,他安排了張雲伯為經理,徐子儀為副經理。

1907年3月,振興紗廠正式投產,由於管理不善,張雲伯對廠裏業務也不聞不問,半年後就出現了巨額虧損。最後,在張石君、葉慎齋等股東的倡議下,召開了股東大會,決定由影響中國的曆代名商宗敬任董事長,榮德生任經理,以扭轉振興紗廠的經營狀況。

榮德生對生產各個環節加強管理,大力降低成本,幾個月後,企業經營走上正路。1910年,振興紗廠的棉紗在市場上已供不應求,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1912年底,榮氏兄弟與王禹卿兄弟、浦文汀兄弟共同出資在上海創辦廠福新麵粉廠(後來稱為福新一廠),榮宗敬任總經理,王禹卿之兄王堯臣為經理,浦文汀之兄浦文渭為副經理。剛開始時福新一廠日產麵粉1200袋,也用“綠兵船”為商標,在上海市場供不應求,當年便獲利3.2萬元,占總投資額4萬元的80%。福新麵粉廠獲得的豐厚利潤,使榮氏兄弟看好上海市場,逐漸把企業的中心由無錫轉到上海發展。

1913年,榮氏兄弟在上海購地17畝,訂購了美國磨粉機21部,建立了福新二廠,次年底即開工生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良機。由於歐洲各國忙於戰事,商品生產大為減少,麵粉也要大量從國外采購。而中國麵粉價格低廉,產量又大,各國商人紛紛前來收購。麵粉供不應求,價格連連攀升。榮氏兄弟趁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迅速擴大生產規模,一口氣創辦了多家麵粉廠,形成了榮氏實業的第一個發展高峰。

1914年,榮氏兄弟與王、浦兩家兄弟共同出資在福新一廠邊開辦了福新三廠。

為了擴大生產,占領市場,榮氏向日本台灣銀行、中日實業公司等以福新廠財產作抵押,貸到95萬元巨款,使生產能力迅速增加。

1919年,榮宗敬投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任該行董事。榮氏企業也從該行貸到不少款項。

從1917年到1920年短短的三四年間,榮氏兄弟充分利用各種融資渠道,企業規模急驟膨脹,購買了300餘部磨粉機,日產麵粉能力達8萬包左右,年產2100萬包,約占全國產量的28%,榮氏兄弟也成為當時中國公認的麵粉大王。

1920年1月,榮宗敬聯合同行業人,發起成立了上海麵粉交易所,榮宗敬任理事長。由於茂新廠“綠兵船”牌麵粉質地優良,銷量最大,被交易所確定為“標準粉”。麵粉交易所的成立,為榮氏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判斷麵粉行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