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聯華製夷,愛國情深(1 / 2)

競爭是商業的特點,也是一門學問。而在當時,外商持特權與先進科學橫行,民族工業處於艱難的夾縫之中,僅內外稅就不知要高出洋商幾倍,與外商競爭,談何容易?可劉鴻生硬是憑著他的精明,察準彀要,抓緊時機,不惜勞苦地在競爭中屢挫洋商,取得了勝利。他采取的主要手段被後人稱為“聯華製夷”。篇幅所限,本文隻列舉他三大支柱企業中的兩例。

首先是火柴。

鴻生火柴廠的火柴,在國內僅名氣大而且為質量之首。然而,已積數十年火柴生產之經驗並在科學上先進於中國的外商火柴,特別是瑞典火柴卻遠非中國火柴可比。瑞典火柴享譽國際已久,對中國源源不斷地傾銷,其勢甚猛,正如國民黨全國經濟委員會在一份報告書中所說:

“瑞典火柴托拉斯,挾其龐大之國際勢力,乘戰勝日本火柴業之餘威,又轉向我國進攻。以我國火柴業資本之薄弱,組織之散漫,對日競爭尚嫌力有未逮,今一舉而應大敵,更何能勝?況瑞商之侵略無所不用其極……以圖一舉而將我國火柴廠家,悉數摧毀……”

果然,僅到1929年下半年,東北各廠便全數倒閉,廣東亦倒閉近半,劉鴻生的火柴廠所承受的強大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劉鴻生在這強大的攻勢與壓力下,既沒有被嚇倒,也沒有被壓垮,而是挺直腰杆,艱苦掙紮,使出他特有的全部才智與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地與之競爭。他首先意識到集中與分散雖是形式,卻直接關係到先進與落後的經營問題,瑞典是托拉斯,一切都是統一的,國內本業大大小小,分散不一;往往互相掣肘,廠小力薄,承受力很弱,又各自為政,怎是強大外商的對手?於是,他便四處奔走呼號,力主同業聯合,並於1928年8月發表了一份告火柴同業書,語意懇切,分析精辟,很有號召力,著意指出了在瑞典攻勢下“岌岌可危”的局麵,力主聯合。接著,他便全力實施起了他的聯合計劃。

在分散陋習已固的當時社情下,或眼光短淺,或心胸狹窄,或得過且過者甚眾,聯合談何容易?劉鴻生屢挫不餒,漸次就近聯合了幾家,同時展開了求助政府庇護與寬待的活動,幾度請願,幾次上書,並拉上宋子良,利用了他與宋子文、孔祥熙與蔣介石的關係,雖說國民黨政府出於不敢開罪瑞典與削弱列強特權,在稅收上不敢大有更改,在對外條件上更不敢更動,然而到底多少地爭取了一點,並且在聯合上得到了孔祥熙的一點支持。經一年多的時間,劉鴻生采取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方法促成了大聯合。他的方法是:對於小廠,能收買的盡量收買過來,寧肯多花些錢;不能收買的就設法高價承租或優惠合並;對於那些大型廠則極力勸說與其聯合以至合並,他先抓住最有影響的兩大廠家:熒昌與中華。其中,熒昌火柴公司的規模較鴻生廠為大,但在劉鴻生有意展示下,使熒昌看到了合並的三種好處:一、劉鴻生經營得法,在三大家中虧損最少,對劉鴻生經營信得過,保險係數大;而單獨支撐,鴻生廠猶可掙紮,中華拖不過3年,熒昌拖不過兩年,就有倒閉之虞;二,劉鴻生有其他企業特別是煤炭資金的支持,而他們在資金方麵卻很難通融;三,設備以鴻生廠為新,技術力量也以鴻生廠為雄厚。而合並條款,劉鴻生又開得頗為優厚,因而欣然接受了劉鴻生合並的建議,中華廠也繼而表態同意,合並了這最有影響的兩大廠,其他的便較為容易了,終於在1930年組建起中華火柴公司,共有7個火柴廠:蘇州鴻生廠、周浦中華廠、上海熒昌廠、鎮江熒昌廠、九江裕生廠、漢口炎昌廠、杭州光華廠;一個輔助廠:東溝粳片廠。總資本增至365萬元,年產量約占華中總產量的一半,為15萬箱。劉鴻生當然地被推舉為總經理,至此,42歲的劉鴻生不僅擔任了全國火柴同業聯合會的主席,還控製了火柴產銷的半壁江山,“火柴大王”的名聲更加響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