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神性籠罩的皇帝(6)(2 / 3)

宋、金的這次戰鬥,以宋朝的敗績而告終,此後趙構執政的南宋小朝廷正式拉開大幕。

史書對金人劫掠的情形多有描述,對民眾的苦難也有令人刻骨銘心的述說。《宋史》卷二十三曰:“金人以帝及皇後、皇太子北歸。凡法駕、鹵簿,皇後以下車輅、鹵簿,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坊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圖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畜積,為之一空。”筆記《三朝北盟會編》引《燕人麈》雲:“天會時,掠致宋國男、婦不下二十萬,能執工藝自食力者,頗足自存。富戚子弟,降為奴隸,執炊牧馬,皆非所長,無日不攖鞭撻。不及五年,十不存一。婦女分入大家,不顧名節,猶有生理,分給謀克以下,十人九娼,名節既喪,身命亦亡。鄰居鐵工,以八金買娼婦,實為親王女孫、相國侄婦、進士夫人。甫出樂戶,即登鬼錄,餘都相若。”戰爭對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打擊太大了,幾乎是毀滅性的,禍國殃民的程度勝於天災。

一個國家的毀滅,首先遭殃的當然是平民百姓,但王公大臣、皇親國戚也難有和平之日。經濟脆弱可能遭受入侵,政治腐敗也可以導致戰爭,宋廷汲汲於小事,卻對影響全局的大事不願采取有效對策,要想不敗,難乎其難。

不過,對宋廷來講,踏上正確道路也不易,所謂積重難返。隻以黨爭而言,欽宗時代仍然延續著前代的內耗,沒有除舊布新,沒有建立新的價值準則。當時的官僚集團承繼哲宗、徽宗以來朋黨傾軋的餘緒,黨同伐異的陋習不斷加劇。典型的是朝廷對李綱的態度。李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卻一再遭到彈劾,先是說他“冒內禪之功以自名”,“假爵祿以市私恩”等,後來又把他與蔡京聯係起來,稱他“卵翼於蔡氏之門,傾心死黨”,結果這位“以一身用舍為社稷生民安危”的報國者被罷免。李綱被貶,功高震主是一個因素,但他為蔡京所薦引,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不僅僅李綱一人,凡為蔡京、鄭居中、王黼所引薦過的官員都遭到了排斥。其實,這些官員並非都與蔡京等人一路貨色,不少人是很正直,很具才能的。黨爭導致統治集團人事多變,反應遲緩,嚴重地影響了最高統治集團對軍國大計的決策。宋欽宗即位後的三個月內,“凡用四宰相,九執政,列侍從者十餘人”。吏部侍郎程振雲:“柄臣不和,議論多駁,詔令輕改,失於事幾。金人交兵半歲,而至今不解者,以和戰之說未一故也”。

昔者,王安石曾批評“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弊在何處呢?王安石清楚,宋朝所有的皇帝也都知道。然而,知道了而不改正,比不知道還糟糕。

畸形宋朝

宋朝,是個很有深味的王朝,無論讚者還是罵家都不算少。記得汪盛鐸先生在《兩京夢華——宋代卷》一書中稱宋朝是個“令人困惑的朝代”。何處令人困惑呢?實際上與那些人頌人罵之處大有關係。比如,在學術上,宋朝碩果累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在我國古代史學史上的地位,恐怕隻有《史記》才能與之相比。二十四史中有三史完成於宋代。宋朝人不僅編撰了唐、宋、五代三代的“會要”和《通誌》,還創立了史學著作“紀事本末”新體裁;“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是宋人。宋詞在中國詩歌史上堪稱一絕,與唐詩、元雜劇、明清小說一直相提並論。在其他方麵,宋朝可圈可點之處也很多。例如,在政治製度上,宋朝創造了高度中央集權的新體製,統治術為明清所效法,成為中國近古長期存在的一種國家製度。

但宋朝也是一個令人感到恥辱的朝代。在宋朝與鄰國交戰的記錄中,沒有幾次是以宋朝得勝為結局的。宋朝打不過北方強大的契丹,隻好給人家年年納貢。黨項族建立的夏朝是個隻有很少領土的小國,宋朝也要給其年年輸送“賞賜”。南宋對金作戰,也是勝少敗多。可以說,宋朝的軍事史簡直是一部屈辱史。國人傳言湯因比說願意生活在中國宋朝,但湯因比在哪部著作裏講過這樣的話,卻語焉不詳。

學術上多元是好事,益處遠勝於輿論一律。不論讚還是罵,都有利無害。別的不說,在兩宋統治的幾百年裏,僅沒有大的文字獄這一項,宋朝就很可愛。據說在皇宮的一個秘殿裏麵,太祖皇帝有三條遺訓刻在碑上,其中一條就是不得殺害士大夫,上書言事者無罪。在封建時代,這一條太了不起了。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這一點是起了絕對作用的。假如寫幾句詩作一篇文章,就要遭受“陰謀造反”或是對朝廷“大不敬”的指責,誰會舍命侍弄詩詞研究學問?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三項發明始於宋代,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充裕的物質生活起著很大的作用。再看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汴京的生氣撲麵而來,感覺比現在一些城市還要發達,隻是沒有現代社會的汽車、摩天高樓之類。據說,北宋時期汴梁的人口已超過百萬,堪稱世界之最。陳寅恪先生對宋朝的評價很高:“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