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依依墟裏煙(三)(3)(1 / 3)

“手中有糧,心裏不慌。”父親閑不住,想種些再生稻,作為自己老兩口的口糧,免得米桶落在別人店裏。責任田有一畝,離家近,肥沃,旱澇保收。近幾年無償送人耕作。父親從電視上聽到,全世界已有28個國家出現糧荒,近10億人早上醒來不知道今天是否有飯吃。他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從小飽受饑寒,深知饑寒的滋味。他總覺得,作為一個老農,體力許可,口糧要自給,不能給社會增添負擔;那麼好的田地荒掉,可惜!

老家屬於雙季稻區,以前都是早稻晚稻輪作。種再生稻,是近五六年的事,可算新生事物。父親沒有種過再生稻。我從一位專門從事再生稻推廣的同學那裏得知一些技術要領,想轉告父親。“再生,再生,種一季,生兩季嘛。那有什麼功夫,跟普通水稻差不多。隻是播種比早稻遲十來天,比中稻早個把月。頭季收割之前半個月,再追一次肥。收割時,留下兩拃高的稻頭。”不料,父親搶過話頭,把我想說的都說了。

頭季將黃的時候,我回去看過,形勢真好,又長又黃的穀穗向一邊挪去,簡直鋪了一層,輕風拂過,湧動起來,騰挪起來,如綢緞,如織錦。伸手捧著,像大黃鱔似的從手邊滑出來,沉甸甸垂下。隨手捉起一穗,數了數,足足300粒!

頭季高產,不算稀罕。再生季也大豐收,那才叫難得。父親告訴我,再生季的穀粒,大穗的有一百多粒,小穗的也有五六十粒。再生季收割之後,父親叫我回去拿大米。我吃過多種大米,感覺再生季的大米最好。煮稀飯也好,烀幹飯也罷,都是一樣的適合,一樣的香軟,一樣的黏稠。吃它幾頓,說不定就會上癮。

種再生稻,父親也有一本賬,頭季和再生季分開記錄,一目了然:

頭季成本(元):頭季用工(天):

租牛:140育秧:1

氮肥:98塗田塍:1

過鈣:34拔秧:1

鉀肥:33布田:2

種子:32整地:2

塑料薄膜:8田管:2

除草劑:5割稻:3

農藥:40曬穀:1

合計:390合計:13

頭季曬出幹穀11擔,按時價90元計,產值990元,加上政府農資綜合補貼34.8元,良種補貼15元,總收入1039.8元,扣除成本390元,剩餘649.8元。折算為工錢,每天可達50元,比村裏平均工價(以男工為例)低5元;若計田地資本,那就更少了。

再生季成本(元):再生季用工(天):

尿素:60田管:1.5

農藥:5收割:2.5

合計:65曬穀:1

合計:5

再生季曬出幹穀6擔,按時價95元計,產值570元,扣除成本65元,實際收入505元。在不計田地資本的前提下,折算為工錢,每天101元,比本村平均工價(以男工為例)高出46元。即使兩季綜合平均,每天工錢也有64元。若與普通晚稻相比,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效益更為顯著。再生稻節省一部分基肥、犁耖、布田、除草、防治病蟲害工錢等費用,還能節省一季種子。根據我的同學測算,每畝可節約成本214元,增收161元。除此之外,少用農藥,有利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避免酷暑雙搶的強體力勞動,減少體能消耗,有利於保護勞動力;再生稻比普通晚稻可提早20天收割,還有利於冬種。這些隱性效益固然無法具體統計在內,折算為實物—細心的話,也能感受到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那麼,那些種水稻的,為什麼不種再生稻,寧願種單季稻—中稻?原來,再生稻也有它的缺憾:頭季的米質不如中稻。最令人頭疼的是,它容易發生病蟲害,田間管理稍有不慎,則功敗垂成。品庚便是一個典型。他是靠種再生稻維持生計的,後來改弦易轍—僅僅緣於一場意想不到的病蟲害。由於他外出打工,稍遲幾天噴藥,結果稻癭蚊暴發,顆粒無收!他噙淚放了一把火,焚燒稻禾!他站在田塍上,對著黑色的稻田發誓,從今以後,永不種稻。翌日,年過半百的他帶著妻子,去廣東打工。這事影響不小,使不少人變得異常謹慎,對再生稻敬而遠之。種水稻,寧可退而求其次,選擇中稻。中稻穩產,高產,米質好,病蟲害少,田管也不難。不妨以種植一畝中稻為例,作如下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