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故事中,小豬可謂坐享其成,大豬辛苦勞作。這對大豬是不公平的。這會嚴重影響大豬的積極性,從而降低整體的效率。其道理在團隊管理中也很適用。如果領導者不能杜絕“搭便車”的現象,則會給團隊造成很大的危害。在團隊合作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團隊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製團隊成員為團隊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團隊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
我們可以結合這故事中的大豬小豬的情況進行說明: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這種“搭便車”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遊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那麼,領導者如何才能消除團隊中“搭便車”的現象或行為呢?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裏還會出現這種“搭便車”的現象嗎?我們可用以下三個方法來討論這一問題。
方法一: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方法三: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方法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不會很強。
對於遊戲規則的設計者(領導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大小豬都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並不好。
如果目的是想讓大小豬都去多踩踏板,這個遊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對於規則設計者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故事中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 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例如,有的公司的激勵製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這相當於“改變方案二”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像“改變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勵機製設計就像“改變方案三”一樣——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對公司而言既節約了成本,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