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在勤勞無益時,不會不懶。
所謂勤勞無益,就是指一個人雖然付出了艱辛和努力,然而並不能為他的利益和欲望帶來什麼滿足,他的活動也僅僅是毫無回報地奉獻於他人的“學雷鋒”。如果總是這樣的話,他就肯定不會付出努力的。比如在很久以前中國農村的吃食堂和國有企業,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之前,懶人多,效率低下,就是因為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那麼有誰還會付出努力幹多、幹好恩?
在海爾的管理中經常會聽到關於毛宗良的故事:
在廣東潮州有一個客戶給海爾寫了一封求購“瑪格麗特”洗衣機的信。海爾總部在收到這封信後就要求下屬企業海爾梅洛尼公司,按照既定承諾在四十八小時內把洗衣機送到客戶家裏。就這樣一台海爾“瑪格麗特”洗衣機由青島運至廣州後,由駐廣州的安裝人員毛宗良負責把洗衣機送往客戶家。他租了一輛車。到下午兩點時,就在離潮州還有近一半的路程時,這輛租來的車因手續不全被交警扣留了。而被扣車的地方又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離最近的海峰城也還有四五公裏的路程。有些倔強的毛宗良拚命地攔著車,但汽車司機一見大體積的洗衣機都不願拉。前前後後共攔了十多輛車都沒有結果,到了下午三點多,毛宗良決定不再等了,於是他找了一條繩子,把150多斤重的洗衣機捆在身上,在溫度高達38攝氏度的烈日下,餓著肚子走了兩個多小時,到達海峰城後,才另找車上路,按照承諾把洗衣機送到客戶家裏。
毛宗良是在學雷鋒嗎?不是的,完全不是。海爾企業管理規範中明確規定,無論是哪一個員工隻要是為企業做出了貢獻,都會得到他應有的回報。
企業的規範化管理,也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讓員工白白流汗,要保證讓員工付出多少、貢獻多少,就一定能獲得相應的回報,並讓這種回報嚴格與貢獻成比例。
企業實施規範化管理,也就是通過事先的製度規範約定,堵住“可能”的通路,避免不應該發生的事的發生。
搭便車效應——不能讓個別人不勞而獲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相對於這個成員而言,其他人就是搭了便車,從而造成了不公平。
豬圈裏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那麼,兩隻豬各會采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隻好親力親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