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我關於20世紀文學發展綜合思考的一次集彙。最近數年,我在北京大學的“批評家周末”上,開展關於中國百年文學的專題研討,討論的涉及麵很廣,也日漸深入,我也陸續寫了一些文章,加上原先的,也積有若幹,集中在一起,也頗有一本書的規模了。
本書第三輯《中國文學的新時期》,全部收入了我於1988年出版的《文學的綠色革命》的內容--這是我對“文革”終結之後中國文學巨大變革所做的最集中的一次考察。該書印行多年,未曾再版,讀者多有問索,苦於未能回報,此次全文移入本書,對於了解我的文學理路,可能有所裨益。好在這套叢書的最初構想是一套作者的“自選集”,我的這個舉動也還不算越矩。
本書所收文字,除上述外,大部分均是初次結集--我剔除了其他內容的文章,而把論題圍繞在對20世紀的中國文學曆史脈絡的思考和整理上。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論文結集”的一般化,使本書主題更為集中也更為突出;對於我,則儼然又是一本“新”著了,自有一份歡喜。
至於嚴格意義的“自選”,則需待以時日,我目前尚不想做。回想十多年前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的那一套《謝冕文學評論選》,那也是一本新的結集,其內容也與書名全然不同。此番又是如此--我對“選集”總是心懷忐忑,從不敢貿然為之。
借此機會,我還要真誠感謝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慷慨支持,以及本書責編的辛苦勞作--他們替我做了很多本應我親自做的事。
謝冕
1997年1月12日於北京大學暢春園
與世紀共命運--《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我把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已經過去的20世紀。這個世紀給了我生命,也讓我體驗到生命的艱辛、痛苦以及再生的喜悅。20世紀與我的生命同在。20世紀無休止的“熱戰”加上冷戰,吞噬了這個世界無數人的生命。當然,它也帶給這個世界以新的科學和人文的光芒。對於中國人來說,它更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讓人驚心動魄的世紀:中國終結了數千年的封建曆史,開始了現代中國的漫長的行進。
時序變遷,天下興亡,帝國主義的形成及肆虐,無產階級的革命及式微,以及建立在霸權基礎上的兩極對峙,這些題目可能是太宏大了,不僅難於把握,而且更難於敘述。戰爭和動亂結束之後,20世紀留給普通人綿長的記憶和冥想,可能就是事關文化的承襲及其變遷、沿革這些話題了。這樣的話題一般不會過時,甚至久而彌切。
這本《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凝聚了我對於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學和文化演進的思考,寫作的時間跨度貫穿了整個的新時期。這部書基本圍繞兩個主題來展開:對新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整體描述和反思;對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變革的跟蹤描寫及總結。寫這部書時,我正在北大中文係主持“批評家周末”,許多文字和言論,均形成於此時。
“批評家周末”這個文學沙龍,從80年代的最後一年開始,一直堅持到20世紀的最後時光,隨著我的退休而落幕。記得當年,我內心充滿了悲涼,為當時的挫折,也為一時間“文化大革命”思維及其積習的卷土重來。於是便想在燕園一隅,找個僻靜的角落,避開外麵的喧囂,糾集一眾學生和朋友,從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行進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這對於當時的我,也是一種無奈之餘的寄托。
時間過得很快,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幸而人們並未全然忘卻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決定重新出版這本舊著。我懷著一種如對故人的心情,也懷著對於人們“未曾忘卻”的感激的心情,寫了以上這些話。
謝冕
2009年3月8日,於北京大學中文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