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件新事物誕生時的特征影響會很深遠。一百多年前電話發明時為爭奪專利權打官司的特征現在還在繼續,當年《電報人》給電話作出“科學玩具”的定性也相對準確。
事例就在眼前,誰能保證現代航天活動就永遠不會重演萬戶祖師遭遇過的那一幕呢?航天沒有小事,安全決定成敗!在航天這一領域,即便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安全漏洞也應該認真防範,就更別說萬戶祖師曾經遭遇過的安全危機了!
說這個份上,我們就應該明白了,探秘萬戶飛天的現實意義確實成立,不容置疑。而這個現實意義的核心,就是要防止萬戶祖師遭遇的安全危機再次重演。也就是要防止航天員在進入太空艙的路徑途中被打暈替換,從而防止航天器被劫持。
因此,要確保航天活動的安全,在發生宇宙飛船時,就應該在航天員進入太空艙的門前再進行一次高水準的身份識別,讓任何高超的現代易容術都原形畢露!確保進入太空艙的是真正的航天員!
僅這些措施還不夠,現實告訴我們,再嚴厲的安全防範措施也有被攻破的可能。所以還應該設置一道防線,那就是緊緊抓住飛行控製權。飛行控製權應該牢牢地掌握在地麵測控中心的手中。
隻要飛行控製權在地麵測控中心,即便是飛行器被人劫持,由於飛行器上沒有飛行控製權,不能像駕駛飛機那樣任意飛行,所以最多也隻能在飛行器上打砸破壞,而不能操控飛行器按照他們的意圖飛行,這就避免了造成更大的破壞。
試想,如果空間站被人劫持,而且劫持人可以控製空間站按自己的意圖飛行,那將是一場何等嚴重的危機!由此可以看出,把飛行器的飛行控製權牢牢地掌握在地麵測控中心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萬戶手持風箏的行為早就在示意我們,航天活動就要像放風箏一樣,要由地麵人員來控製航天器。請相信,萬戶祖師的示意是正確的!為了航天安全,應該堅決把飛行器當成是風箏來放!
放風箏之說對航天安全很重要,也非常有道理,但這畢竟是從寓意的層麵作出來的結論,乃是比喻也!所以不應該全麵盲從,而隻要遵循這個原則就行了!比如,在宇宙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的時候,在確認航天員正常的情況下,作為應急備份,手動對接也未嚐不可。原則是需要地麵測控中心授權!
再比如,將來人類到火星登陸,航天員在火星著陸時,以及完成任務後從火星返回地球時,宇宙飛船就可以由航天員操控。但是,當宇宙飛船返回飛到地球的引力範圍時,宇宙飛船的飛行控製權就應該交給地麵測控中心控製,這一點絕對不能含糊!這就是原則!
在中國,每年春運期間,火車上都會有乘客平白無故的突然做出異常甚至瘋狂的舉動,不但危害自己,也給別人造成安全威脅。專家說,這是因為該乘客長時間乘坐火車,火車內過度擁擠、乘車環境惡劣,加上此乘客心理較為脆弱產生了幻覺所致。
然而,春運火車的乘坐環境比起宇宙飛船的乘坐環境來,不知要好過多少倍。特別是將來人類登陸火星,乘坐宇宙飛船的時間長度和環境的惡劣程度,是乘坐春運火車的人無法想象的。宇航員要長期忍受陌生孤獨的環境,要長期忍受宇宙射線的轟擊,要長期忍受失重環境給身體帶來的負麵影響。盡管航天員的心理素質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在“長期”的重壓之下,又有誰敢保證在宇宙飛船內不會發生類似春運火車的幻覺事件呢?
這些猜測絕沒有懷疑航天員心理素質的意思,盡管是猜測加虛構,巴不得永遠不發生宇宙飛船幻覺事件。但是,為了將來航天員登陸火星並返回地球能夠確保平安順利、萬無一失,最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因此,應該在宇宙飛船設計之時就做好技術預案,一旦從火星返回的宇宙飛船進入地球的引力範圍,就把該宇宙飛船的飛行控製權掌握在地麵測控中心手中!這樣既保證地麵的安全,也保證航天員的安全。何樂而不為!把航天器當成風箏來放,這正是萬戶飛天探秘的現實意義所在!
萬戶飛天探秘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在火箭專著中熱衷講述萬戶飛天事件的人,其所在國家的航天技術、火箭技術就越先進!在網上查閱可以得知,講述萬戶飛天事件的,分別是美國人,前蘇聯人,英國人,和德國人。所以美國,前蘇聯,歐盟(英國,德國)的航天技術、火箭都先進,其中數美國人基姆先生講述萬戶飛天事件最詳細,字數最多,因而美國成為航天界的老大。雖然中國人沒有在火箭專著中講述萬戶飛天事件一個字,但萬戶本人就是一個中國人,從基因層麵來講,應該有一群中國人擅長這個,所以中國的航天技術也不錯!
粗略看來,這種說法過於牽強,最多不過是一種巧合而已!其實科學道理就隱藏在其中。美國,前蘇聯,英國,德國的火箭專家與火箭學家為什麼要在火箭專著中講述萬戶飛天事件?答曰:一,作者本人興趣使然也!二,作者為照顧讀者之興趣使然也!
換言之,美國,前蘇聯,英國,德國各自國家都有一群人對火箭技術、對萬戶飛天事件感興趣!興趣往往引起心動,而心動往往引起激動,激動容易變成衝動,衝動就會行動!行動久了就變成擅長,擅長就是先進,最先進者就是老大!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因為萬戶是一個中國人,就推論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得益於基因層麵的擅長,應該是有些道理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的誕生,可以佐證這個推論。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78),有一個中國人叫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版印刷術。約九百多年後,有一個中國人叫王選,發明了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畢升和王選的姓名都是兩個字,都是中國南方人,都在同一技術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以至於人們把王選稱為當代的畢升,如果說這是一種巧合,倒不如說這是基因層麵的擅長起了作用。
細細想來,發明風箏的是中國人,發明火藥的是中國人,發明火箭的是中國人,把四十七支火箭捆在一起組合成捆綁式火箭的是中國人,第一個利用火箭飛行的萬戶也是中國人,由此看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群人對飛天興趣盎然,並且不斷的在探索飛天的方法,他們不僅有發明家的智慧,也有勇於獻身的精神!這種智慧與精神經過基因層麵流傳至今,這就是擅長,使中國航天事業受益匪淺!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以今天的技術分類看,萬戶飛天利用的是捆綁式固體燃料火箭。那麼,中國的捆綁式固體燃料火箭技術會不會領先世界呢?畢升與王選的故事會不會重演呢?參照萬戶飛天事件的遭遇,回答是:確有其事,倍受質疑,牆內開花,牆外倍香!
萬戶飛天探秘的現實意義大致就是這些,如果能夠發現新的萬戶飛天資料,那麼,萬戶飛天探秘的現實意義應該不會僅僅就這些,可能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