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封爵練兵(1 / 2)

政務上的事固然讓人心煩,看到這些老先生居然能牽強附會的把曆法扯到玉皇大帝身上,不知道過上幾天會不會有人幹脆直接提出用盤古曆。所以這事劉威既不能操心,也不想操心,便放手讓他們去寫那些宏篇巨著,眼下春耕將至而劉威朝的第一次恩科也即將開考。

說到恩科,劉威原來的旨意是準備在二月初二開考的,但考慮到就算是西川之地,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根本就不可能夠用,雖然那些文人士子一輩子都在準備考試,但成都方麵的考試場地、接待安排、試卷題目什麼的都需要人準備,因此把日期向後順延了三個月。

要知道在古代王朝,如果一個新生政權的科舉考試開始,並且有學子前來應考,這就意味著這個政權已經被民眾和百姓們認可,而這個政權也算是站住了腳跟。要知道那些失敗的叛亂和農民起義大多是沒本事搞科舉的。

另外,對傷殘士兵的安置、蒙古俘虜的安撫、文州、利州等地在災後重建,釋道大軍的糧草支持,重慶府曹正部的後勤調配工作,派往藏地吐蕃和雲貴等地聯絡當地頭人土司的特派員人選、成都城內的商貿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等各方麵的工作巨細都需要人操心,不過軍事上的成就卻是讓劉威得已舒展了一下打結的眉頭。

“皇家近衛軍”的春季征兵工作開展得很順利,由於這次的征兵工作是麵向整個西川地區,新兵的身體素質比之前蒙軍兵臨城下的時候臨時征召的那些本地兵員要好上太多。至於他手下的幾員大將,馬正先是幹脆拆了文州舊城,在蒙鬼坡上重新築了一座新城,死死的扼守住了陰平道的入口。大路從城池中軸穿過,想要入陰平道就必須穿城而過。而提出這個建議和想法的正好是那個帶著五百勇士狙擊了蒙古大軍十幾日的陳林,對此劉威自然是隻能大為讚賞,並且下令前往文州收殮骸骨超度亡魂的五千釋道大軍在完成清理工作之後就留在當地協助馬正軍築城。

另外在劍門關和劍閣城,王連和傅鬆也在加大力度的訓練士卒,並且把劉威之前組織起來作為預備役的後勤部隊也全部轉化為正規軍。並且乘著冬天農閑,四川冬季不凍土的特點大量招收因為蒙軍襲來而四散流竄的百姓流民,在劍閣城外刀耕新田和修築城池。最後還有個事,就是王連自從親眼見過劉威的“天雷”之威後,幾次三番的寫信給丁家父子希望劉威能弄些“天雷”放到劍門關去。

原本劉威也是有這麼一個想法的,但丁家父子和弓長根、牟三兒他們卻死命的勸阻,說是換了曹正、馬正,天雷給誰都行,但這個王連之前可是有企圖謀殺劉威的行為,把“天雷”如此利器交到他手裏確實不妥。

劉威一想,雖然也覺得很有道理。但不論怎麼說,來自後世的人都明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更別說經過大量商戰、政治、軍事影片書籍熏陶過的劉威。所以劉威力排眾議,下發給劍門關和劍閣城各三具天威神炮和大小天雷各一個基數(十二枚)。並且在在諭旨中特別強調王連戰功彪炳,什麼斬首蒙囚兩千記、什麼擔負扼守西川一地門戶之重擔子,最後不但給他弄了賞賜,還封了一個爵給他。

劉威朝的爵自然是遵循漢製,西漢的爵位製度是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初時王爵隻是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時誅伐殆盡。此後,王爵僅皇族可得。早期的諸侯王國大者列郡數十,小的也有數郡,皆由諸侯王自治其國,漢廷僅為之置太傅而已,其餘丞相、內史、中尉、禦史大夫之類皆王自置。經過七國之亂和漢武帝下推恩令、漢成帝綏和元年改製,諸王僅得食本國租稅,不得預國政。盡廢內史、禦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與漢朝設置相同的官稱,改丞相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國與列郡無異。東漢王國製度與西漢後期一致,國與郡等,唯改太守為相、都尉為中尉,另置傅領王府事。

高祖未稱帝時,雜用六國舊製對有功將士封爵,名目不一。漢朝建立之後,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漢書•;百官公卿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自一級至四級都是士卒。自五級至九級位比大夫,都是軍吏,平民之爵不得過公乘,超過的要回授給同族的人。自十級左庶長至十八級大庶長,位比九卿,都是軍將。十九級、二十級均為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