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是一個不平常的年頭。
這年2月26日(陰曆正月二十七日)是已垂簾聽政28年的慈禧太後預定的皇帝親政的日子。
這一天,紫禁城內懸旗奏樂,王公大臣畢集太和殿。剛於正月裏舉行過大婚的光緒皇帝滿麵春風地坐在大殿正中的黃緞寶座上。俯視腳下跪拜著的文武群臣,聽著響徹大殿的山呼萬歲的聲音,這位4歲承繼大統,如今尚不滿19歲的大清國皇帝心中的自得之感是可以想見的。
此時的他雖然已經了解國家自鴉片戰爭以來近50年間迭經外患內憂的曆史,但或許不會想到,愛新覺羅家族統治的大清王朝已經無可挽回地走近了自己生命的盡頭;5年之後,大清的軍隊將在與東瀛蕞爾小國日本軍隊的水陸交戰中遭到慘敗,他將被迫同意與侵略者簽訂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恥辱的不平等條約。他尤其不會想到,9年之後他會被扶持自己坐上皇位的慈禧太後囚禁瀛台,而20年後他會不明不白地死在太後身前。
好像上天有意在光緒大喜和最得意的日子裏給他悲劇的一生降下一些預兆:在他親政典禮的幾個月前,太和門突遭大火;大婚前不久,靖遠、皋蘭發生地震。他親政後半年,天壇祈年殿又遭火災。也就在那幾年,各地水災、旱災、地震、河道決口、瘟疫等事不斷發生。
災害對於住在北京城裏的統治者來說,僅僅是添一點煩惱或費神之勞。耗資頗大的頤和園停建幾天無傷大雅;禦旨令撥的有限的賑災糧銀即使通過各層官僚的盤剝,送到災民手裏,卻也隻不過是杯水車薪。對於普通老百姓,災害意味著財產的損失和疾病、痛苦,乃至生命的喪失。
1888年6月從華北到東北一帶發生的大地震,對居住於直隸省永平府樂亭縣大黑坨村的青年農民李任榮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樂亭縣緊靠渤海灣東北海岸,南臨渤海,北麵與灤縣、昌黎縣交界。境內800多平方公裏,地勢平坦,水源豐富,但在當時肥沃之地不多。清順治年間,較好的土地大多被旗人圈占,剩下的水窪沙灘之地,雖勤勞耕作,“畝獲不過鬥餘”。漢民多要靠租種旗地,豐年交租外勉強糊口,災荒之年,所收不夠交租。由於不講水利,靠天吃飯,雨季常有水災,旱年頭有時又鬧蝗蟲,加上地主利用“壓租”、“借租”名義提前收租,農民生活困苦不堪。為了謀生,農閑之時,不少人家女紡男織,因而土布成為本縣特產,自用以外,十之八九賣到外地,特別是賣到東北一帶,換回糧食以補貼生活。一來二去,樂亭的經商之風漸盛。乾隆朝以後,到東北經商的人愈來愈多,有人竟由此發達起來。
大黑坨村地處樂亭縣東北境,靠近東灤河的西南岸。這裏西距縣城不到15公裏,東南距海岸10公裏。村莊建於明代永樂“靖難之役”之後,到光緒年間,經過470多年的繁衍生息,已成為一個大村子。李家是當年建村時由外地奉召遷來的老住戶,村裏的五大姓之一。
李任榮的祖父李為模(1801~1872年)青年時就是家族裏的主事之人。他曾倡議序列族譜、修建祖塋、添置祭田,重興祖祭。他有三個兒子,老大如珍,老二如珠,老三如璧。任榮是李如珠的次子,因大伯家沒有男孩,過繼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