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黨衛軍外籍師團簡介(2)(2 / 2)

在克羅地亞建立的黨衛軍第23“卡馬”誌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是以南斯拉夫的穆斯林為基礎建立的第3個黨衛軍山地師,kama是土耳其語裏“短劍,匕首”的意思。可是從未達到師的規模,存在的時間隻是短短4個月而已,44年6月-10月,在克羅地亞建立,由德國軍官,德意誌族人以及波斯尼亞的穆斯林組成,這時離大戰結束也就5個月而已了,10月該師還沒組建和訓練完畢就被解散,該部隊的軍士(NCO)基本都加入了13SS的“哈格戰鬥群”。事實上,穆斯林的黨衛軍師無論從戰鬥力還是各方麵來說,隻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盡管名義上稱為黨衛軍第24“卡斯特獵手”山地師,可是由意大利(Italy)人和南斯拉夫地區的德裔組成的該部隊從未達到過旅級規模,是一隻規模很小的部隊,僅用來掃蕩在奧地利和斯洛伐克以及和意大利交界處的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遊擊隊。該師的許多成員來自南斯拉夫和蒂羅爾(蒂羅爾奧地利西部及意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東部的一個地區。在古代由凱爾特人居住,在19世紀,蒂羅爾不斷地,部分或整體地在奧地利和意大利之間來回轉手。現在的劃分是從1919年的聖傑曼條約開始的。蒂羅爾阿爾卑斯山區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旅遊區)的德意誌族人。44年12月才征募到3000人左右,勉強夠格號稱有一個旅的實力,45年初在阿爾卑斯山朱利安附近和英軍及遊擊隊發生了一些戰鬥,45年4月殘餘人員加入的哈邁爾戰鬥群進行了掩護德軍從巴爾幹地區撤退的戰鬥,隨後撤向奧地利;5月幸存人員向英軍投降。

1943年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東線的國家,並建立了以烏克蘭西部的加裏西亞人為主的黨衛軍第14擲彈兵師“加利西亞第一”(烏克蘭第一),由於希姆萊分辨不出加裏西亞係和非加裏西亞係的烏克蘭人,幹脆把兩者都加以招募,44年6月在德國進行訓練,44年7月趕到東線,隨後在布羅迪塔爾諾包圍圈中,一戰幾乎全軍覆沒,殘餘人員回到斯洛伐克休整,重建。其後,進行了清剿遊擊隊的一些零星戰鬥,45年5月想辦法逃到了西方盟國控製區,並向英軍投降,並設法避免了移交給蘇俄的厄運。

其他的誌願者大多來自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巴爾幹地區的人民,而尤其熱心的當屬這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盡管他們不能向其他德裔外籍誌願者那樣,受到德軍的一視同仁,但是他們仍然有與德國站在一起的理由,蘇俄殘暴的把這三個弱小的國家納入了紅色帝國的版圖。

1943年早期,由拉脫維亞人組成的一些治安性質的組織,組成了拉脫維亞誌願軍團;1943年3月達到旅級規模,又以此為基礎加上從骷髏旗隊調來一些人員於1943年11月共同建立了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一)。44年初在耐瓦前線作戰,44年夏天參加了納爾瓦血戰,44年11月全師經庫蘭向波美拉尼亞(中北歐波羅地海沿岸地區,現分屬波蘭和德國)撤退,12月撤退到波蘭北部城市托倫休整。45年5月部分向蘇軍投降,一部分向美軍投降。

類似第15SS擲彈兵師,黨衛軍第19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二)是44年初第2個拉脫維亞誌願兵師,黨衛隊骷髏旗隊的第2摩托化旅部分人員建立,1944-45年在。波羅的海岸附近和庫蘭作戰,45年5月在米托向蘇軍投降。

而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是第一個加入黨衛軍作戰序列的東方誌願軍團,以在42年8月建立的愛沙尼亞軍團為基礎,後期加入第5SS“維金”裝甲師。可是該組織一直沒有停止招募過愛沙尼亞人,44年1月正式命名為師,44年4月至8月在納爾瓦作戰,後突破庫蘭包圍圈後,其殘存部隊向東普魯士撤退,一直戰鬥到1945年5月在普魯士向蘇軍投降。

波羅地海的三個小國家所編成的這三個師,盡管在大戰的後期前途暗淡,好夢成空,仍然抱著最後的決心與德軍共生死,與血海深仇的蘇俄血戰到底,其後,所有的師都遭到了重創,劫後餘生者被趕進蘇俄的集中營過去了最後的淒慘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