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黨衛軍外籍師團簡介(2)(1 / 2)

第7黨衛軍“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於1942年3月1日建立,是希姆萊第一次招收非德國國籍的德意誌族人和日爾曼裔,大部分誌願者來自巴爾幹地區,特別以來自巴納特(該地區位於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東部)和錫本布爾根(羅馬尼亞西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在德語裏的意思是“七座城堡”,該地區有不少匈牙利族,曆史上一直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爭奪的地區,在二戰前夕,兩國空軍還曾為此交手。)

這2個地區的說德語的居民組成了該師的中堅力量;該師的大部分軍官是由奧地利和羅馬尼亞人組成,師長黨衛隊副指揮(上將)亞瑟·菲利普就是羅馬尼亞人。

該師42年夏天,該師在塞爾維亞訓練,到了同年秋天的時候,人數達到21000人,但是裝備卻很差,大多是法國的老式坦克和繳獲蘇聯的裝甲車;42年10月該師的首次出動,在塞爾維亞和門的內格羅(舊譯黑山,南斯拉夫西南部一地區,位於亞得裏亞海沿岸。古代巴爾幹國,它長期抵抗土耳其,並於1910至1918年間成為獨立王國。後來加入了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新組成的王國,這一王國在1929年後成為南斯拉夫)邊界地區圍剿遊擊隊,1943年3月,參加了德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的旨在徹底摧毀鐵托遊擊隊的行動,代號“白色行動”,直指遊擊隊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比哈奇,雖然此次行動給南斯拉夫遊擊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是遊擊隊核心人物鐵托卻未能捕獲。同年4月,參與了“黑色行動”在門的內格羅西部地區和遊擊隊作戰。

2個月後,該師部分人員轉到薩拉熱窩以及隨後的莫斯塔爾繼續作戰。1943年9月,全師受命開赴達爾馬提亞海岸,任務是解除意大利軍隊的武裝,並重新占領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海岸附近的布拉奇,赫瓦爾和科爾丘拉Korcula等島嶼以及佩列沙茨半島,43年12月,第7SS再次參加了圍剿鐵托遊擊隊的行動;到了44年1月,全師回到達爾馬提亞的斯普裏特地區休整並重新裝備了一些新武器;44年5月該師參與了與黨衛隊500傘兵營等部隊一起發動的試圖活捉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指揮部所在地——達瓦的遊擊隊領袖鐵托,最終還是失敗了。8月,該師首次與蘇聯紅軍撞上,並遭受慘重損失。不久,保加利亞倒向蘇聯,在巴爾幹的德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了保障德軍能夠迅速撤退,第7SS的士兵們牢牢控製了馬塞多利亞的瓦達走廊地帶的橋頭堡,掩護了350000在馬其頓(馬其頓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一地區,包括今天的希臘、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的部分地區。亞曆山大帝國滅亡後,羅馬人、拜占庭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土耳其人先後統治過該地區。現今的劃分基本上是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後劃定的)德軍撤退。45年後繼續和遊擊隊作戰,直到45年5月該師在南斯拉夫的切裏和斯洛文尼亞投降。

大量的日爾曼的德裔亦不能滿足希姆萊擴大黨衛軍的要求,促使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非德意誌族人,早期這些非德意誌民族的東歐人起先是在德國國防軍服務,充當治安和集中營看守等職位,但是希姆萊卻有自己的打算:

1943年2月20日,希姆萊下令組建了以波斯尼亞(南斯拉夫地區)的穆斯林誌願者組成的黨衛軍第13“漢特塞爾”誌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一),並為該師把舊奧地利陸軍的回教團所擁有的飾品都找了回來,該師成員大多佩帶紅色的土耳其氈帽,成員在隨軍阿訇的指導下,做回教式祈禱,希姆萊甚至找來了耶路撒冷的回教主協助,借以監督這個師;Handschar是指阿拉伯短彎刀,所以有些資料會翻譯為“聖刀”師,其的主要任務不過是用來清剿遊擊隊。

該師的一些基礎骨幹人員來自第7SS“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43年7月-44年2月在法國訓練,在期間還發生了一次暴動。44年3月開始參與在克羅地亞的薩菲圍剿遊擊隊的行動,44年12月該師解散,剩餘的德意誌族人組成“哈格戰鬥群”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特南部,在巴拉頓湖奧地利的德拉瓦河等地作戰,直到45年5月向盟軍投降。

另外還以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地區穆斯林為基礎組成了黨衛軍第21斯坎德培山地師(阿爾巴尼亞第一),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該師是第2個建立的穆斯林師,44年夏天建立,軍官大多來自第7SS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同時從13SS吸收了一個超編的阿爾巴尼亞團,44年9月時僅有6500人,僅僅夠稱為一個旅而已,44年10月參與了圍剿遊擊隊的一些戰鬥,該部隊鬥誌不強,士兵開小差現象十分嚴重,不到一個月隻剩下86名軍官,467名軍士(NCO)和899名士兵,其中一半是阿爾巴尼亞人,結果不得不解散該部隊,殘餘人員組成斯坎德培戰鬥群加入在南斯拉夫的第7SS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的第14團,1944年12月到45年1月在茲沃爾尼克,別利納,布爾奇科地區戰鬥,隨後少數幸存者和SS訓練學校的學員一起組成了黨衛軍第32,1月30日誌願擲彈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