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黨衛軍外籍師團簡介(1)(1 / 3)

所有黨衛隊隊員(包括黨衛軍)都宣讀了遠遠比國防軍嚴厲許多的誓言。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希望用最純正的德意誌青年來組成這隻精銳的而且絕對忠誠的組織;但是,這個計劃由於對征召新隊員的種種限製而始終沒有實現,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萊選拔的條件過於苛刻,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德國國防軍為了限製黨衛軍的發展,而對黨衛軍凍結新兵兵源,但是隨著納粹德國在西線取得的驚人勝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被征服;希姆萊開始走上了好運,因為隨著德國的勝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們開始爭先恐後的加入黨衛軍,納粹的領袖們雖然視之為德裔,可是納粹德國在法律上卻還沒有承認他們是德國人,就憑這一點,希姆萊就可以不受任何限製的征召德裔青年,雖然這些人遠遠不能構成大部隊,可是這畢竟使希姆萊看到了希望,所以希姆萊手下最得力的助手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補充處處長戈特洛勃·伯格爾招募“不受國防軍製約的德意誌族人和日爾曼人。”

因此,為了未來建立龐大的黨衛軍帝國而著手開始儲備兵源的的希姆萊的建立了日爾曼黨衛隊這個組織,具體來說就是黨衛隊在西北歐4國建立的本土黨衛隊,以各國的語言來命名組織名稱和宣讀誓詞,其主要是由比利時的“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荷蘭的“尼德蘭日爾曼黨衛隊”,挪威的“挪威日爾曼黨衛隊”和丹麥的“Schalburg軍”。各個國家的黨衛隊在製度,服裝,編製上完全模仿了納粹黨衛隊,而且直接聽命於希姆萊本人(在1942年底日爾曼SS成立之初,希姆萊就對部下們說“必須記住,整個歐洲隻有一個SS——黨衛隊全國領袖指揮下的日爾曼SS。”

這些日爾曼SS平時都是維持自己的固有監製,隻是在兵員短缺的時期,才會從內抽調,例如,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很多編入了黨衛軍“西歐團”,“西北團”和黨衛軍佛萊明軍團以及納粹黨的NSKK。比如1944年,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共有3500人,其中就有1600人在德國黨衛軍服役,940人在NSKK,500人在法蘭德斯軍團(這是一個預備組織,成員都是年齡太大或是身體不符合在一線日爾曼SS服役的黨衛隊員或法西斯分子),隻有460人是常規服役的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員,這裏麵還有100人是試用人員。

日爾曼SS的性質和普通SS一樣,是負責本土統治監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這類的組織都是屬於黨衛軍的作戰部隊,但是後者經常從前者抽調人員。所以相對來說,日爾曼SS是一個在表麵結構上比較獨立的組織。到了大戰後期各國的日爾曼SS幾乎都被編入了德國黨衛軍,開赴前線作戰。

甚至在40年希姆萊所接納的誌願者裏,竟然有5個美國人。但這是極其少見的例子,雖然這隻是個小小的開端,但卻是以後的黨衛軍湧進了大量的外籍人的開端,黨衛軍發展的最高峰擁有近百萬人,但是外籍誌願者們卻占了黨衛軍兵員的大部分,黨衛軍顯然已經背離了希姆萊的初衷:一個血統純正的精銳組織。事實上,到了1943年,希姆萊不得不把大量的非“德國人”納入他的黨衛軍中,對於斯堪地納維亞及低地各國的“日爾曼族裔”,希姆萊都能接受他們,至於非北歐地帶的誌願者們,隻要經過一番“自我辯解”也受到了黨衛軍的接納,到後來,連穆斯林誌願者亦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了,整個二戰期間,約有幾十萬的外籍誌願者在黨衛軍的編製裏作戰,他們構成了德意誌的外籍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