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帝國師的誕生(2)(2 / 3)

(1)日耳曼尼亞團第1營

駐防地:漢堡

名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2團1營

黨衛隊日耳曼尼亞團1營

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團,“日耳曼尼亞”1營

簡稱:Ⅰ/SSG

1934年8月25日,黨衛隊全國領袖辦公室下令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威廉·比特裏希在漢堡郊區的威德爾移民會堂組建日耳曼尼亞團1營,成員全部來自漢堡的政治預備隊。

1營的編製同國防軍一樣,包含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營裏的軍官大多來自州警察部門、前一戰的老兵(軍官)以及那些立刻魏瑪國防軍加入普通黨衛隊的前國防軍軍官;營級軍士長的位置則由那些在魏瑪國防軍中獲得預備軍官資格的士官填補。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克萊因海斯特坎普負責軍官隊伍的組織和訓練工作。1營的士兵多數是來自普通黨衛隊和其它組織的誌願者,同德意誌團一樣,他們來自漢堡、不萊梅、波美拉尼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梅克倫堡以及下薩克森州的各個階層。

一開始,移民會堂的居住條件非常差,新兵們不得不自己動手打掃衛生,整理住處。此後幾周的時間裏,該營的武器和裝備更是連鬼影都沒有,許多人仍然穿著他們普通黨衛隊的製服,甚至是平民的服裝,用於射擊訓練的步槍也少得可憐。1935年4月1日,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瓦克勒接替比特裏希成為1營營長,後者則於1938年春天被調往元首團參與籌建工作。瓦克勒到任後,把重點放在了士官培訓上,所有士官在完成每天的訓練科目後,都必須額外參加士官提高班至晚上22點,每天都是如此。後來,1營士官中有許多都在後來的大戰中表現出了過硬的素質和能力,成為更高級的指揮官。

1935年春夏之間,全營所有連都達到了滿員編製,訓練工作則在漢堡周圍繼續展開。在此期間,1營還必須留在個1連在漢堡市內接受達官貴人的檢閱以及警戒要地的禮賓部隊,這種不用訓練的“輕鬆活”由4個連輪流擔任。一開始,大家都覺得很新奇,搶著參加。但到了1936年後,所有人都習以為常,而且把損失的訓練時間也想辦法補了回來。

1935年12月到1936年3月,1營意外的得到了一個上軍官(資格)培訓班的機會,所有希望成為軍官的士官和士兵都紛紛報了名。最後,全營90%的報名者通過了最後的考核,同時獲得了前往不倫瑞克和巴特特爾茨黨衛隊軍官學校繼續深造的資格。

1936年9月-10月間,1營奉命前往於特博格訓練場進行射擊和作為支援單位的戰鬥訓練。與此同時,剛剛成立的日耳曼尼亞團團部(10月1日成立)也駐紮在了1營附近。在團長卡爾·馬裏亞·德梅爾胡貝爾帶頭下,團部經常直接插手訓練工作,搞得1營的士官和士兵們非常不適應。

從1936年起,第69步兵團團長馮·布裏森一年要視察1營兩次,根據上級的要求,第69步兵團負責監督該營的訓練工作。1營的士官們最愛聽到的就是布裏森每次都會說想把他們帶到他的團去。

1937年對1營來說,值得記錄的就是2月的零下20度射擊訓練,墨索裏尼來訪(1營跟隨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一起參加了檢閱遊行)以及跟隨陸軍部隊在德國北部行軍和9月前往森訥拉格訓練場。1938年,1營跟隨日耳曼尼亞團參加了德奧合並。從奧地利返回後,全營終於從威德爾移民大廳遷到了漢堡以北的奧克森措爾新軍營。整整4年,1營終於有了像樣的住處,但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成行,他們將趕往克拉根福奉命組建新的元首團3營,1營營長瓦克勒也調任元首團3營營長。他的位置最後由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施米德胡貝爾接替,而損失的士官隻能靠士官培訓班來提拔了。

從蘇台德地區返回後,1營奉命改編為摩托化步兵營,接收的車輛主要由勃蘭登堡的工廠直送。1939年3月中旬,1營跟隨日耳曼尼亞步兵團(摩托化)踏著冰雪趕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目的地是布雷斯勞附近,這是全團第三次集結。隨後,又移駐捷克首都布拉格。

1939年8月16日夜,全營接到了A級警報,這意味著戰爭臨近了。日耳曼尼亞團立即在柯尼希斯布呂克訓練場集結,從此以後,日耳曼尼亞團1營再沒有返回過駐地。

(2)日耳曼尼亞團第2營

駐防地:阿諾爾森

名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2團2營

黨衛隊日耳曼尼亞團2營

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團,“日耳曼尼亞”2營

簡稱:Ⅱ/SSG

阿諾爾森是黨衛隊第15大區福爾達威拉的指揮部所在地,指揮官是瓦爾德克·皮爾蒙特親王國親王——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約西亞斯·格奧爾格·威廉·阿道夫·埃爾布普林茨·楚·瓦爾德克·翁德·皮爾蒙特。為什麼要選阿諾爾森作為2營的駐地,現在已經無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