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德意誌團第3營
駐防地:慕尼黑
名稱:黨衛隊德意誌團2營
黨衛軍第2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3營
黨衛軍第3裝甲擲彈兵團,“德意誌”3營
簡稱:Ⅲ/SS “D”
1936年7月1日,德意誌團的第3個營在慕尼黑的弗裏曼軍營組建,營裏骨幹主要由德意誌團1營和第4營提供,其中營屬4個連的連長全部來自德意誌團4營。3營的成員大多來自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誌願者。首任營長是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德默,但很快就被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巴勞夫取代。1939年,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克萊因海斯特坎普成為該營第三任營長。
(4)德意誌團第4營——埃爾旺根
駐防地:埃爾旺根/佳斯特(Jast)
名稱:符騰堡政治預備隊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2團3營(臨時)
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團3營
黨衛隊德意誌團3營
黨衛隊德意誌團4營
簡稱:Ⅲ/SS D隨後為Ⅳ/SS D
1933年5月,黨衛隊西南大區派遣人員分別為3個新成立的連隊籌備住處,6月-7月間,這些人員(每連約100-200人)一直分別待在奧伯恩多夫,羅伊特林根以及特羅辛根的臨時軍營裏。最終,位於埃爾旺根/佳斯特的舊符騰堡士官學校成為他們的新駐地。與此同時,經過補充,這支部隊也上升到4個連(每連120人)以及1個10人的(營)參謀部。部隊裏的誌願人員來自德國各地,有柯尼斯堡、柏林、法蘭克福、曼海姆,但大多數都是符騰堡人,因此這支部隊被命令為“符騰堡政治預備隊”。由於初期極度缺乏士官,1934年1月,48名來自國防軍的士官奉命趕往埃爾旺根,他們將成為候補軍官的重要人選。與此同時,黨衛隊裏的士官也臨時加入國防軍部隊,繼續深造提高。1934年10月1日,位於埃爾旺根的符騰堡政治預備隊被完整的並入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1團(即後來的德意誌團),成為其下屬第3營。全營的訓練工作由駐紮在烏爾姆(Ulm)的國防軍第5裝甲師負責監督指導。
1935年夏天,來自州警察部門的博耶少校接替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馮·戈特貝格成為營長。4周後,博耶把營長一職交給了前國防軍少校菲利克斯·施泰納,這位未來黨衛軍最重要以及最傳奇的人物之一。施泰納生於1896年,東普魯士人。他是一名真正的人才,他的到來,對德意誌團、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未來的帝國師乃至整個黨衛軍的早期建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施泰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親眼目睹了那種人員眾多、優劣混雜、機構臃腫的大兵團混戰。對此他十分厭惡,他轉而開始尋求一種全新的“精兵建軍”的思想。當來到埃爾旺根營時,施泰納感到這就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精兵部隊,他迅速把自己的思想灌輸到了全營,並把自己建設現代化步兵的想法付諸實施。他的這一行動最終影響到了全團甚至整個黨衛軍。
施泰納中斷了在營房院子裏的機械性操練的主要科目,把訓練重點改為在廣泛的水平上進行競技比賽,把士兵培養成“狙擊手、獵人、全能運動員”,英國著名軍事著作家李德·哈特推崇其為現代步兵的那種典型。施泰納在埃爾旺根大展拳腳,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全麵提高這支半吊子武裝的軍事素養;第二個目標是改善隊伍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第三個目標是建立真正優秀的士兵隊伍和軍官團;第四個目標就是建立他心目中理想的“戰鬥實體”——突擊隊。1937年,全營5名軍官和450名士兵在黨衛隊的行軍競賽中獲得第一名。在運動員般的軍官率領下,士兵們全副武裝行軍25公裏隻花了3小時35分55秒,平均速度達到了7公裏每小時。同年5月,在柏林舉行的興登堡傳統行軍競賽中,營屬第17連在包括著名的威廉港海軍部隊在內的76個單位中脫穎而出,獲得殊榮。這些都與施泰納的大力改革和先進的訓練方式息息相關。
1936年7月1日,施泰納成為德意誌團團長,同時晉升為黨衛隊旗隊長(上校)。從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調來的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申克)成為新的營長。不久後,新的德意誌團3營在慕尼黑的弗裏曼軍營組建,埃爾旺根的這支部隊也變更番號為德意誌團4營。1938年11月1日,德意誌團4營脫離的德意誌團的編製,準備改編為摩托車營,德意誌團4營的曆史也到此結束。
(二)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日耳曼尼亞”團
駐防地:漢堡
名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第2團
黨衛隊步兵團(摩托化),“日耳曼尼亞”
黨衛軍第3裝甲擲彈兵團,“日耳曼尼亞”
簡稱:SS “G”
1936年,黨衛隊抽調駐漢堡的政治預備隊組建了日耳曼尼亞團,該團下轄3個營:日耳曼尼亞團1營:駐漢堡;日耳曼尼亞團2營:駐阿諾爾森/瓦爾德克;日耳曼尼亞團3營:駐沃爾特丁根。團直屬的3個連則分別在維斯馬、漢堡以及翁納成立。當年10月1日,上述單位正式組成了日耳曼尼亞團,原德意誌團2營營長黨衛隊旗隊長(上校)卡爾·馬裏亞·德梅爾胡貝爾成為該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