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屬偵察營
駐防地:埃爾旺根/佳斯特
名稱:黨衛隊偵察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偵察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第2偵察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第2裝甲偵察營
簡稱:SS-AADR
剛成立的黨衛隊偵察營包括1個營部、1個通信排和2個摩托車連(第1和第2連)以及1個裝甲偵察排和1個反坦克排。營的駐地被暫時設在了達姆施塔特,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馮·旺根海姆擔任營長,營副官是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維丁格。營裏的第3和第4摩托車連則被用來組建黨衛隊防空(機槍)營。在首批司機資格考試結束後,營裏展開了第一期摩托化行軍訓練。1939年6月初,馮·旺根海姆營長被調往了空軍部隊(1945年成為總參謀部的上校),從反坦克營調來的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因格·布蘭特博士接替前者成為偵察營營長。
根據上級的要求,偵察營必須在6周內完成包括司機駕駛技能培訓在內的所有訓練科目。布蘭特營長作為黨衛隊組建初期少數能力卓越的軍官之一,立刻帶領全營投入到熱火朝天的訓練之中。訓練內容包括沙盤演練、摩托車野戰偵察、射擊訓練(包括軍官的衝鋒槍射擊訓練)、軍事演習以及其它偵察科目。布蘭特還重點強調了通信科目的訓練,尤其陣地情報的傳遞以及無線電係統的使用。因為小型偵查單位如何向後方快速、準確的提供戰場情報,是偵察部隊的重要職能之一。
1939年6月,根據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督察處的命令,駐維也納的元首團抽調了1個偵察排前往埃爾旺根,這個偵察排隨後在三級突擊隊中隊長(少尉)波舍克於秋天來臨前在東普魯士加入了黨衛隊偵察營。7月初,偵察營又得到了來自黨衛隊“N”營的1個反坦克排的加強,排長是三級突擊隊中隊長(少尉)厄克,擁有3門37毫米反坦克炮。最終,這兩個偵察排和反坦克排都被並入了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魏斯指揮的營部連。
與此同時,為了準備入侵波蘭的戰爭,德國國防軍已經開始廣泛的動員,而黨衛隊偵察營也被納入了這一動員體係。他的調動和集結工作將由位於斯圖加特的第5軍區負責。這一文件早在1937年就以製定完畢,包括偵察營在內的整個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都將跟隨國防軍,投入到未來的軍事行動之中。1939年7月9日,根據第5軍區的命令,黨衛隊偵察營在埃爾旺根做好了出發的準備。次日,全營分乘幾輛火車前往斯德丁,官兵們唯一知道的就是他們將前往東普魯士參加坦能堡戰役的紀念活動。抵達斯德丁後,大家又分別登上了幾艘貨輪。在港口,那些被巨型起重機吊起後放進貨艙的8輪重裝甲車和克虜伯的3噸三軸卡車給營裏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據命令,
出海後,任何車輛和士兵都不允許在白天出現在甲板上。隻有晚上,偵察營的官兵才被允許爬上甲板呼吸兩口新鮮空氣。值得一提的是,有一艘貨輪除了船長、大副、二副外,所有水手都是中國人,他們之間隻能通過洋涇濱英語(語法構造簡化,字彙混雜,含華語、葡語、馬來語的通商英語)交流。在航行途中,德國的海軍快艇一直掩護著船隊,而波蘭的偵察機經常在上空來回盤旋。抵達東普魯士的皮勞(現為俄羅斯的波羅的斯克)後,黨衛隊偵察營奉命在柯尼斯堡西南40公裏巴爾迪勞附近集結。
在隨後的一段自由時光裏,那些來自德國南部的士兵第一次遊覽了格蘭茨、斯韋特洛戈爾斯克、馬爾堡(先屬波蘭)的海灘,這讓許多沒見過大海的士兵深深陶醉在波羅的海的美麗風景之中。
1939年8月10日,黨衛隊偵察營奉命加入剛剛成立的肯普夫裝甲師,準備參加即將到來的波蘭戰役。
(八)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屬反坦克營
駐防地:普裏特巴赫訓練營
名稱:黨衛隊反坦克營
黨衛隊坦克殲擊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反坦克殲擊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第2反坦克殲擊營
簡稱:PzJg·Bn·DR
1939年6月10日,黨衛隊N摩托化營奉命帶著營部、通信排以及3個連和1個維修排整體改編為黨衛隊反坦克營。剩下的第1摩托車連在連長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的帶領下前往拉多爾夫采爾改編為黨衛隊防空機槍營第3連。埃爾旺根也成為該營最終駐地,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因格·布蘭特擔任營長。6月初的時候,原黨衛隊偵察營營長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馮·旺根海姆調離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因此布蘭特又接替其成為黨衛隊偵察營營長,布蘭特的位置隨後由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AX接替。同一月,反坦克營又抽調大量人補充進剛成立不久的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炮兵團以及肯普夫裝甲師。8月11日時,移駐埃爾旺根的反坦克營隻剩下了一些骨幹成員,整支部隊幾乎麵臨著被解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