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帝國師的誕生(4)(1 / 2)

(四)黨衛隊“N”營

駐防地:普裏特巴赫訓練營

名稱:黨衛隊“N”營

簡稱:SSN

1936年8月-9月間,在德意誌團2營遷往慕尼黑的弗雷曼軍營後,黨衛隊N營的骨幹軍官接到了前往普裏特巴赫訓練營建立一個新營的任務。其中核心軍官和士官都來自“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和德意誌團。1936年10月1日,黨衛隊N營(主要為畜力拖曳)正式成立,主要包括1個營部、1個通信排、1個運輸隊和1個軍樂排以及3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N代表的是紐倫堡,該城也是他們的駐地,其主要職責就是在每年9月的納粹黨黨代會上負責安全保衛工作。

黨衛隊N營作為一個獨立單位直接受柏林的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督察處管理,訓練工作則通過德意誌團受慕尼黑的第7軍區管理,指揮官是一級突擊隊大隊長(中校)多伊奇。該營成立時(1936年10月1日),軍官倒是夠了,兵員卻嚴重不足,隻有2連和4連勉強成形,甚至到了當年年底,人數也隻有標準編製的60%。整個1937年,全營都在進行武器和野戰訓練,同時大量接收武器裝備、戰鬥車輛以及戰馬。

黨衛隊“N”營沒有參加德奧合並的行動,而是向人數不足的德意誌團輸血,保證其擁有足夠的戰鬥力量。當德意誌團從奧地利返回後,這些臨時加入的人員又回到了老部隊。1938年3月,通過大量補充奧地利誌願者,全營終於達到了滿編。1938年10月2日,該營也參加了吞並蘇台德區的行動。在1個國防軍炮兵單位的支援以及第7軍區的指揮下,黨衛隊N營在捷克的尼斯科爾展開,任務是警戒邊界。1938年11月1日,全營又奉命與德意誌團4營一起改編成摩托車營。為了完成這一任務,N營甚至沒能參加1939年3月占領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任務。1939年7月10日,黨衛隊“N”營又奉命改編成一個反坦克營,該營的曆史到此結束。

(五)黨衛隊通信營

駐防地: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翁納,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

名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下屬黨衛隊通信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通信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通信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第2裝甲通信營

簡稱:SS-SB/DR

1934年末,黨衛隊中央總局開始招募人員組建一支專門的通信部隊,他們將送往位於柏林·利希滕貝格的帝國通信兵學校接受培訓。與此同時,一部分巴特特爾茨黨衛隊軍官學校的畢業生也將作為候補軍官和通信排排長接受通信技能訓練。

1935年1月的頭幾天,黨衛隊又召開了第二期培訓班,這次麵向包括東普魯士在內的全德國招募誌願者,他們將接受2個月的通信方麵的技能培訓,包括摩爾斯電碼、通信設備使用保養、布線、無線電等相關知識。2月中旬,所有符合資格的人(他們將來可能駕車或者騎馬)都被送往了位於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的一座軍營,這座軍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已存在,戰後曾駐過警察部隊。與此同時,通信營使用的戰馬也陸續送到駐地。1935年3月1日,黨衛隊抽調上述人員按照摩托化步兵師裏的通信營(摩托化)標準正式建立了黨衛隊通信營,首任營長是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比希(一名來自於特博格通信學校的少校軍官,早年在某個國防軍騎兵師擔任上尉)。

按照編製,通信營每連下轄1個摩托化排和2個馬力拖曳的排,包括營屬軍樂隊也實現了全騎兵編製。營屬運輸車輛則由陸軍提供。除了骨幹軍官,通信營的士兵大多是來自勃蘭登堡州、西裏西亞以及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通信營成立後,所有被選為司機和野外作業的人員都被送到了漢堡附近貝爾訥的帝國摩托運動學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1935年9月,由於比希營長又返回了國防軍,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巴勞夫(原德意誌團3營營長)接替他成為新的營長。1935年秋季,營裏2名成員被派往德貝利茨·埃爾斯格倫德裝甲兵學校學習摩托化士官課程。結課時,兩人在30人班裏分別拿到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績。1936年,更多的人被送往了文斯托夫的裝甲兵學校學習相同課程。這段期間,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曼格接替巴勞夫成為第三任營長。柏林奧運會期間,黨衛隊通信營承擔了許多通訊和保衛工作,表現相當出色。

1937年初,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魏斯(來自不倫瑞克黨衛隊軍官學校的戰術教官)開始執掌黨衛隊通信營,他卓越的個人能力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再加上同陸軍通信學校的緊密合作,讓通信營的實力獲得了穩步提高。9月25日-29日,意大利領袖墨索尼裏訪問德國慕尼黑期間,通信營也作為受閱部隊之一接受了檢閱。10月,黨衛隊通信營來到了德累斯頓附近的柯尼希斯布呂克訓練場,並針對師級通信單位作業進行了大量的營、連級的模擬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