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3日夜,全營奉命向維也納進軍,參與德奧合並。在維也納駐紮的6周時間裏,通信營沿維也納——格拉茨——克拉根福——薩爾茨堡——因斯布魯克建立了一整條通訊係統,中繼站設在了塞默靈。從維也納返回後,通信營又做好了向新駐地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翁納轉移的準備,並於1938年5月1日全部完成。10月2日,黨衛隊通信營跟隨德意誌團一起參與了吞並捷克蘇台德地區的行動。占領行動結束後,通信營就放棄了所有的戰馬,實現了完全摩托化,對此唯一感到無法理解的就是營裏的騎兵了,隻有營屬樂隊的號手沒受到任何影響,仍騎著他們心愛的馬匹。1939年3月15日,通信營又參與了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並歸屬步兵上將布拉斯科維茨帳下。當年春天,營裏又組建了1個輕型通訊縱隊以實現標準的人數編製。1939年7月21日-22日,全營乘火車抵達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次日又搭乘海軍的興登堡號前往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7月25日,從柯尼斯堡下船的通信營迅速安營紮寨,並立刻就地展開了訓練工作。雖然如此緊張,但全營沒人相信戰爭能夠打響。
1939年8月10日,黨衛隊通信營奉命前往東普魯士的蘭茨貝格,同時加入肯普夫裝甲師麾下。不久後,全營跟隨該師參加了閃擊波蘭的戰鬥,表現出色。在隨後的黨衛隊部隊大規模擴張中,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所屬的黨衛隊通信營為其他各黨衛軍兄弟部隊的通信單位輸送了大量的骨幹人才,可謂功不可沒。
(六)黨衛隊工兵營“德累斯頓”
駐防地:德累斯頓
名稱:黨衛隊工兵營“德累斯頓”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第2工兵營
帝國師下屬黨衛軍第2裝甲工兵營
簡稱:SS Pi·Bn·DR
1935年2月初,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從羅伊特林根訓練場以及埃爾旺根挑選出了一支24人的骨幹團隊,他們將前往德累斯頓負責組建黨衛隊工兵營“德累斯頓”。同時就位的還有來自萊斯尼希和菲舍恩多夫工兵學校的教官,還有一些人來自柯尼斯堡工兵單位和前魏瑪國防軍的軍人。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德默(Demme)負責具體的組建工作以及訓練軍官和士官團隊。4月1日,但士官全部培訓完畢後,黨衛隊工兵營作為一支摩托化單位正式成立,同時劃入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製下。
拉默丁、蒂茨、舍費爾以及貝克爾幾位工兵訓練中的指揮官成為工兵營的核心軍官,剩下軍官的位置則由巴特特爾茨黨衛隊軍官學校的首屆畢業生和不倫瑞克黨衛隊軍官學校首屆畢業生中的候補軍官(將來直升少尉)填補。營裏步兵作戰技能的教官來自巴登和符騰堡兩地。普通士兵大多是德國的薩克森、圖林根州以及中部地區的誌願者。在挑選這些誌願者時,凡是此前有過工作經驗的都會被優先錄取,所以營裏不少士兵都是當過木工、建築工或采石工人。
1936年初,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布倫貝格接替德默成為新的營長。1937年3月,全營從萊斯尼希訓練地遷往德累斯頓以北的新軍營,並在附近的柯尼希斯布呂克訓練場開始了實彈演練以及作戰技能訓練。6月,第一期戰鬥工兵排級幹部訓練班在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澤拉牽頭下召開,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的每一個營都派了1名排長參加了學習。
1938年3月13日,黨衛隊工兵營跟隨陸軍部隊參加了德奧合並。全營通過摩托化行軍,經德累斯頓、紐倫堡、雷根斯堡、帕紹、林茨、利辛抵達維也納。慶典當日,工兵營封鎖了霍夫堡皇宮外的英雄廣場,希特勒就是在這裏宣布德奧合並的。此後,全營又參加了占領蘇台德地區的行動,並負責警戒該地區與捷克其餘領土的交界處。
1939年3月15日,工兵營又成為首批跨過新舊帝國邊界,進入波希米亞的德軍部隊之一。進駐布拉格後沒多久,他們就擔負起來訪的希特勒的保衛工作。在這之後,全營又在布拉格城堡(捷克的王室所在地)負責第3集團軍指揮官布拉斯科維茨步兵上將的保衛工作。在這期間,布拉斯科維茨將軍訪問了捷克著名的斯科達汽車公司(捷克著名的汽車生產商,1939年後轉入軍工生產)。
1939年4月1日,黨衛隊工兵營奉命返回了德累斯頓。8月19日,隨時準備出發的命令突然下了下來。次日淩晨6點,全營在軍營外的院子裏集結完畢,誰也不知道目的地會是哪裏,也沒人會想到這是他們待在德累斯頓的最後一天。盡管德國和波蘭的關係已經相當緊張,但是誰也沒想到會爆發戰爭,大家都認為通過談判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最終,全營在西裏西亞境內的施韋德尼茨(今波蘭的希維德尼察)加入國防軍第15軍麾下,並作為軍直屬工兵營。8月24日,第15軍指揮官霍特視察了工兵營,同時向營長和各連長表達了誠摯的慰問。這段時間也是黨衛隊工兵營最後的和平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