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匡胤(1 / 3)

眾狼爭奪頭狼的位子的過程無疑是血腥而又殘酷的,而在這其中能勝出的佼佼者,往往不是憑尖利的牙齒和凶狠的作風博得眾狼一致擁戴的,它需要一種天生的王者氣度。它仰天長嘯,讓普通的追隨者們頓時俯首帖耳,畢恭畢敬。

亂世出豪傑,趙匡胤生於中國曆史上典型的亂世——五代十國。整個五代五十四年間,更八姓十四帝,平均不到四年就換一個皇帝。中原逐鹿,諸侯並起,九州大鼎尤在,豪強並起問求。在這烽火連天兩百年中,中原地區無一日沒有戰爭。民生之凋敝,遠勝過曹操筆下“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那時的世間,似乎僅剩一條公理——勝者為王。

在這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裏,後唐大將趙弘殷的二兒子出生了,《宋史》中對當時情景有繪聲繪色、宛如執筆史官就在現場一樣的描述:“……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真是一個天生的奇人。這樣的出場陣勢,恐怕隻能用在將來驚天動地的人物身上。不錯,這個乳名為“香孩兒”的男嬰就是後來的宋太祖。這一年是後唐天成二年,即公元927年。

生於洛陽夾馬營的趙匡胤,是何時回到河北涿郡的老家,在史料上已經很難找到答案了。但他確實是在老家度過的少年時期。由於出身將門,趙匡胤也就順理成章地將未來出世的資本確定在了軍人這個職業上。

為了將來能像父親一樣馳騁疆場,趙匡胤從小就開始接受了軍事上的訓練,據說到二十來歲時,他的勇武與功夫已經不在他父親之下了。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就難免做出些玄事來,有一次,他在騎行一匹沒上籠頭的烈馬時,被城牆上的門框迎頭撞下馬來,觀者皆以為他腦袋必定已經撞得粉碎,沒成想這少年竟然頃刻複起,再次躍馬狂奔。由此可見,趙匡胤的果敢和勇猛在少年時代就已成型,在以後的戎馬征戰和帝王生涯中,這種性格表現得尤為明顯。

公元947年,趙匡胤21歲。就在那一年,他開始離家江湖闖蕩。敗落的家道,不能為他提供殷實的行囊,最慘的時候,曾經靠在街邊設賭局來維持生計。

兩年後,趙匡胤流浪到了襄陽,沒有錢住店,棲身在一座寺廟裏。年近百歲的寺廟住持見他異於常人,料定將來能成大事,便點撥他舍南而向北,尋找出頭的機會,並贈送盤纏和寺廟裏唯一的一匹毛驢給他。

公元950年,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軍在後漢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偏將。此後一年,郭威被部下擁立為皇帝,趙匡胤被升為後周禁衛軍的軍官。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病死,由養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

同年,北漢聯合契丹進攻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征,與漢遼聯軍交戰的時候,周將竟一觸即潰,爭相南逃。周世宗隻好率自己的親兵上前交戰。趙匡胤高喊“主上危急,我們還活著做什麼!”帶領所部騎兵直衝敵陣。北漢軍隊以為勝利在望,沒有防備後周軍隊的反撲,反被打得潰不成軍。後周軍居然扭轉敗局取得大勝。趙匡胤臨危不懼,拚死保護主上,深受周世宗柴榮的器重,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開始掌管後周的軍事大權。

在這以後,不能說趙匡胤就已經心生異誌,但他接下來的所作所為上,確實可以看出他已經不是從前的趙匡胤了。狼與生俱來的爭強好勝,決定了它不可能安於現狀,它需要追尋更多的權力來滿足它的欲望。

經過高平之戰,周世宗決心徹底整頓軍紀,他首先把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名臨陣脫逃的將校斬首。繼而又對禁軍裁汰老弱,精選強壯,並授權給趙匡胤招募驍勇之士。經過趙匡胤的精心挑選,禁軍從士兵到將領遍布他的親信,完整地控製了這支最精銳的部隊。同時,他又與十位中、高級將領結拜為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從而形成了在後周軍隊中極大的潛在勢力。

半年後,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後周君臣正在慶賀新年,突然接到鎮州和定州(現在的河北省和正定縣和定縣)戰報,說北漢和契丹的軍隊聯合南下。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急忙派趙匡胤領軍應敵。

大軍離京後,隻向前走了四十裏就駐紮下來。這裏就是陳橋驛。

當天夜裏,趙匡胤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而他的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謀士趙普與全軍將領開了一個晚上的會。這個決定中國未來三百多年命運的會議,從史書上記述的情形看去,更像是一出話劇。序幕是這樣的:大軍到達陳橋驛後,就有一個號稱會看天象的軍校指著天上,說有兩個太陽在爭鬥,“一日克一日,乃天命。”不久,有人在軍隊中很快就宣傳開了:“主上年幼,未能親政,我們這些人出生入死為國家打仗,他能知道嗎?”“有道理,我們的點檢為人仗義,英武蓋世,不如先策點檢為天子,然後再北征!”“對,咱們一塊找點檢去!”這話立即傳遍了全軍。當晚,就有一幫中高級將領聚到趙普那兒議論此事。

主要演員趙普在聽到有人說要擁立趙匡胤為皇帝時,作憤怒狀地說:在軍中議論這樣的事是死罪,況且趙匡胤一向忠於朝廷,不會答應。眾多群眾演員聽罷,作激昂狀地說:那就強迫他幹,不然也是死。頓時,群情激昂,有人帶頭呼喊著,叫嚷著,圍住了點檢趙匡胤的大帳。

當時,天剛蒙蒙亮,趙匡胤被呼喊聲吵醒,他披衣走出大帳,見一群將校個個手執兵器,列隊於廳前,他們齊聲喊道:“諸將無主,願策點檢為天子!”趙匡胤還沒來得及開口,已被群兵簇擁到廳堂。這時,有人把一件早已預備好的黃袍罩在趙匡胤的身上,然後眾人口呼“萬歲”,拜跪於地上。趙匡胤還想再推辭,參與其謀的趙普上前說道:“主帥素來愛兵如子,此次擁立如不應允,這些將校兵士將會落個大逆不道的罪名,死無葬身之地,主帥還是應允了吧!”“對!應允了吧!”全體將帥齊聲呼喊著。見此情景,趙匡胤裝得無可奈何地說:“你們立我為天子,必須聽我的命令,否則我不應允!”將士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願意聽你的!”“那好,現在我宣布兩條紀律:第一返回京城,不得搶掠,擾亂百姓;第二,少帝和太後都是我所侍奉的,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平輩,你們不能傷害他們,以往改朝換代,都要大殺大搶,你們不能這樣,如有違反,格殺勿論!”陳橋兵變與黃袍加身一場到此落下帷幕。趙匡胤被當作主角是無可爭議的,但曆來有人認為,他還是真正的導演,隻是因為謙虛沒有署名罷了。

當天下午,趙匡胤率領部隊返回汴梁。京城中早有人接應,文武百官,列於殿前,歡迎新皇帝登基。因為趙匡胤所領的軍隊駐紮地為宋州,於是趙匡胤改國號為宋。至此,大宋王朝就在中國曆史上出現了。三天後,趙匡胤“接受”了後周幼主的“禪位”,改元建隆,創建大宋帝國。這一年,趙匡胤三十三歲。之所以定國號為“宋”,是因趙匡胤曾經兼任宋州(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這裏是古宋國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