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天才的詞人,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知賺取了多少情種的清淚,作為皇帝,他的低能、懦弱又是無以複加的。南唐政權曾經長時間在宋朝麵前奴顏婢膝,以求苟延殘喘。但是趙匡胤準備完成後,還是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毀滅南唐的戰爭。
公元974年9月,趙匡胤命令大將曹彬出征江南。戰爭開始後,李煜派使節質問趙匡胤:南唐何罪?趙匡胤的回答倒也幹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年十一月,宋軍攻進金陵。李煜降宋,南唐滅亡。頭狼是決不允許有其它公狼來分享它的領地和權力的,南唐的覆滅,即是曆史潮流所趨,也是統治者的專製心理使然。
經過十來年的戰爭,除北漢之外,十國分裂的局麵基本被消除,中國曆史又進入了一個統一的時代。
由於親曆了武將擁兵自重帶來的禍患,趙匡胤通過一係列的措施,將軍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杯酒釋兵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登基不久的趙匡胤與趙普談到連年戰亂給天下百姓造成的苦難時感慨良多。趙匡胤問“欲息天下之兵,建國家久長之計”,趙普向他建議削奪大將的兵權。趙匡胤認為:他們幫過我,我不忍這樣做,我有恩於他們,他們不會謀反。趙普反問:柴榮不也有恩與你嗎?萬一他們的部下也把黃袍披到他們身上,怎麼辦?聽到這裏,趙匡胤打斷趙普的話,說:不必再說下去,我知道應該怎麼辦了。
公元961年的陰曆七月初九晚朝後,趙匡胤設宴請那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們喝酒。席間,他退去左右侍從,對賓客們歎息自己神經衰弱,大將們忙問關切詢問,趙匡胤說出了實情:你們擁兵,我難以入眠,怕萬一哪天也會有件黃袍被部下披在你們身上。諸將領慌忙跪地,懇請趙匡胤指條明路,趙匡胤便大談人生短暫,轉眼百年,勾心鬥角,兩廂猜忌,不如寄情良田美宅,及時行樂的道理。翌日上朝後,將領們一齊稱病請辭,趙匡胤唏噓之後,逐一厚封重賞,準予他們脫離軍隊的實際領導崗位。
他采取了“強幹弱枝”的策略,下令各地把精銳的軍士補充到禁軍中,地方上隻留下一些老弱兵士,這樣又消除了地方造反的可能性。同時,禁軍還實行更戍法,經常戍邊換防。這樣既可以使士兵“習勞苦,均勞役”,又不致於使禁軍與地方產生密切的關係。禁軍的各級將領也經常調換,目的是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使士兵與將帥之間不可能產生過於密切的關係。
在選用人才方麵,趙匡胤做到了不拘一格,到北宋時期,出現了不少的“白衣卿相”。布衣寒士、平民百姓通過科舉一途大量湧進官場。時代再也不是僅僅與豪門貴族有關了,地主、商人、市民階級在有了出頭的可能。“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使得宋王朝在取得內部穩定,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失去了強大的國防力量,在以後的曆次對外戰爭中均處於被動挨打的態勢,曆來被史家所詬病。可這也很難說是趙匡胤立國方針的偏頗。由於他經曆戰亂的緣故,痛恨武將和軍隊,向往安定和文治,以致矯枉過正,使國家武備廢弛,因而始終沒有統一全國。但退一萬步講,如果趙匡胤采取了窮兵黷武的立國方略,大宋江山未必能傳千秋萬代。秦始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的眼前曾經有過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但身後僅傳二世;唐太宗也是個反麵的典型,親手締造的唐帝國的強大軍隊,在他過世後幾十年間便成了動搖帝國根基的罪魁,經曆了安史之亂,大唐的光輝幾乎消失殆盡。從這一點上對趙匡胤橫加指摘,也許會失掉對當時勢局的考量而淪於妄枉的境地。
在創建各項製度、穩定新建立的政權的同時,趙匡胤在人格上的表現,也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盡管出身武將,卻非嗜血好戰的武夫,甚至在某個方麵他厭惡那些以殺立威的行為。他身為亂世的將軍,對於戰爭的創傷,百姓痛苦,世風的敗壞,看見的和領悟也更比他人深刻。有人據此說他是位“大氣的政治家,這種大氣建立在他對人情世故爛熟於心、對宏觀大勢與人的微觀心理都具有極強的洞察力上,因而顯出一種特別富有人性魅力、在中國人中極其罕見的王者風範。這種王者風範,是一種恢弘大度的行為方式和氣質,不做作,很本色,有人的味道。”
攻下滁州後,趙匡胤結識了後來輔佐他的核心人物趙普。趙普當時任軍事判官,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病倒在滁州,趙普對趙宏殷照顧的無微不至,趙宏殷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同族子侄看待,趙匡胤和趙普談過話後,發現他對世事卻分析得十分透徹,也極為賞識他的才能,從此便把趙普視為心腹,而趙普也認準了趙匡胤,一心跟定了他。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灸肉,趙匡胤百吃不厭。趙匡胤管趙普的夫人叫“嫂嫂”,當了皇帝後,始終沒有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駕臨趙普家,而且一進門便叫“嫂嫂”做灸肉來解饞,相當親切隨和。
黃袍加身這一和平政變後,在對待後周的皇族之問題上,趙匡胤一改五代的滅前朝之種的習慣,采用厚待的方式。從那時起,不同於以前毀城毀家但求勝利的統一方式,太祖以最少流血、減黎民之痛的打江山改革之態就出台了。
比起那些坐上江山後就大開殺戮功臣局麵的眾多皇帝來說,趙匡胤的骨子裏透著精明與厚道。後人中對“杯酒釋兵權”的做法大加稱道的同時,也不乏微詞,認為趙匡胤不如漢高祖、漢光武、明太祖,他解除眾將兵權是在四周都是強敵的情況下作出的,這為後來大宋的“積弱”現象埋下了禍根。但話又說回來,血腥殺戮、兔死狗烹的罪狀沒有落在趙匡胤的名下。他登上王位後卻並沒有暴殺成性,以殺立威,對待周室舊臣、藩鎮降王,一律實行寬大政策,不濫施刑罰、不忍心誅殺。史書記載:“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並警告子孫不得背棄這三條誓約,否則將遭天譴。
趙匡胤將這塊石碑置於太廟寢殿的夾室內。除了曆任皇帝,沒有人知道誓約的內容。新天子繼位時,跪著默誦誓詞。屆時,隻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其他人隻能遠遠恭候。直到1127年靖康之變,金人打開皇宮,人們才看清這樣的誓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說到這裏,讀者就不難理解水滸故事中大官人柴進,《說嶽全傳》裏的小梁王為什麼那麼有恃無恐、為所欲為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不加農田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