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匡胤(3 / 3)

當一番軍政改革換來國定,家定之際,剩下的就是需要人心定,而人心的安定,除了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外,更需要一個王朝在起初之際,對前朝承其精魂,去其墮落的風氣上的改革。就如漢之如秦,承其強悍、去其暴戾,或唐之如隋,承其開放、改其。而宋就在唐之上,承其包容,改浮華為理性。而這份改革王朝浮華為理性形成正是緣於太祖本人的胸襟氣度和理性冷靜的一麵。

當年,趙匡胤曾經投奔過父親的老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經常欺負他。趙匡胤作了皇帝後,董遵誨相當惶恐。趙匡胤不但沒有收拾他,反而費了不少心思,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讓他深受感動,從此誓死效忠趙匡胤,成為當時的名將。建國後,趙匡胤封弟弟趙光義為晉王。趙光義府第由於地勢高,池子裏經常缺水,宋太祖親自督促工役千方百計解決水源問題。聽說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趕忙前去探視。百般照料,親自服侍。趙光義到宮中赴宴,喝醉了酒。宋太祖怕他出事,親自送他出宮,下殿階時,還攙扶著他。

有史書記載,在太祖建國初期出巡的夜晚,曾經遇見刺客。當時刺客飛箭襲來,結果失去了準頭,釘在太祖身後的旗幟上。當時負責巡戍的將軍和親兵,又氣又尷尬,決心馬上捉拿。但是太祖環視周圍,攔下親兵打算開始分段分別踹四周民居的門,以搜索的舉動。隻是拔下旗幟上的箭,爽然笑道,“此人準力還差些,希望他下次多練練再來”。然後扔下箭,無事般泰然處之。事後也不曾去追究,提及守衛的責任。其實當時天下初定,有亂事本是不可避免,一般為了立威,都要嚴懲,但是這個更多卻很容易牽扯出大獄,令無數無辜的人枉然送命。太祖顯然心知肚明,豁豁虎氣拔箭之舉,其實更比嚴獄重刑,更彰現著這位開國天子胸襟萬裏的氣度。不可不為明智。當然這行為出發點,又何嚐不是那豪然英武下的悲憫之心。(按照秦漢法律,遇見這種事情,姑且不說身邊人會被處罰,一般行為就是就地為中心,十裏之內的輯索刺客。當然一般輯索都是這十裏內民居中拿來頂罪的無辜人。)

南漢後主劉鋹,荒唐無狀,此人用人之前喜歡先閹了別人,甚至連提拔狀元也如是。另外他也喜歡賜人毒酒。結果當南漢被滅,他被押往汴京,做為亡國之君。時刻惶恐。一次,飲宴,太祖賜他酒。結果他馬上就己推人,認為太祖估計也打算要他小命,所以抱著酒盞,眼淚不止。開始太祖尚不知原因,正不知所謂。好容易弄清楚原委,太祖的反應就是,一笑,就手接過劉鋹手中未動的酒杯,然後當麵一飲而盡。大氣之風範如此,劉鋹的尷尬自可推想。

太祖本身的寬容大氣氣度給這個朝代打下烙印,這種理想和寬容也融合入這個王朝的血脈中。所以有宋一代,無論他人怎麼詬病,依舊可以看見的是,災年太平倉的設置,對於流落異鄉遺骨專門收容。甚至專門立法訂立女子的嫁妝不得低於男子繼承家產的一半,(防止出嫁女子因為無嫁妝,難以出嫁,和受夫家薄待)不許丈夫侵占妻子的嫁妝。無論所謂逐漸有文人強調守貞多麼可貴,但是當他人狀告寡婦三,四嫁時,官府正式的說法依舊是說此乃個人之擇,他人不得幹涉。

而大宋的官員,慳吝如夏竦者,在水災時,尚置屋千間,撥與貧者,無人感到驚訝,隻因這等救濟善行對於宋的官員乃是常事,史載根本不值得一書。

與少情寡義的曆代帝王相比,趙匡胤的這些做法顯露出濃烈的人情味。史料中還有兩件關於趙匡胤的事跡也應該列在這裏,算是他的生活側影。一天,趙匡胤在禁中後苑打麻雀,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但來人所奏請的事情稀鬆尋常。在責問他時,那人說竟然說: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趙匡胤大怒,用柱斧打掉了那人的兩顆牙齒。

來人不聲不響地將兩顆牙齒揀起來,裝進口袋。趙匡胤問:“你還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後,相當誠懇地道歉,並賜予重金以求安慰。

《讀書鏡》中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上曰:“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一位開國皇帝“偶有誤失”,竟然怕“史官書之”,令人感慨。

轉眼間,數十個寒暑過去了,從橫空出世到位列人極,他留給後人足夠多的理由,去把他評價為一個勇敢、果斷、自律、隱忍、寬宏、仁義、富於智慧的君主。

作為從低級軍官出身的軍人來說,他的每一步升遷,直至身登大寶,幾乎都是建立在軍功之上的;他從不拖泥帶水,不優柔地抓住每次上天賜予的機會,在眾多的將領中脫穎;他在沒有任何人可以監督自己時表現出了讓人稱道的自我約束能力;對臣子、對兄弟、甚至對敵手和仇家,他的寬宏和仁義在皇帝堆兒裏是可圈可點的;工於計算,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雙贏甚至是眾贏的全新做法勾勒出他的睿智而練達的一麵。

雖然,在中原地區形成的所有大一統帝國中,大宋是土地麵積最小的一個。但在他的身後的大宋是中國曆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其壽命為三百一十九年,僅次於漢朝的四百餘年。大宋帝國的經濟和文化可能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其發達程度絲毫不亞於、或者說是超過了漢、唐、元、明、清最為鼎盛的時期,甚至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所以作為和唐太宗並稱的君主,宋太祖開國改革的種種措施,盡管很多措施拘於當時客觀條件,無法盡善盡美。甚至為後世留下了強幹弱枝之弊。但在這位馬上天子克斂自身,探求國家平和盛治的腳步下,終於得以開創了一代理性王朝之始。

公元976年初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還不到五十歲的趙匡胤突然死去,葬於永昌陵。其弟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把隻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這種有悖常例的做法讓史家頗多猜疑。對於趙匡胤的死因,史家曆來爭論不休,由此衍生出兩個典故“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更是讓一代英雄的人生終結處顯得雲遮霧掩,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