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秦(1 / 3)

一頭狼在荒原中跋涉,從一個狼群輾轉到另一個狼群,憑借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獲得新族群的信任,得以與它們分享獵物,同進共退。然而,鋒芒太過耀眼,勢必會讓族群的頭領感到不安。於是,被排擠與放逐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裏人(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是戰國時期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的一生縱橫江湖,周遊列國,為了燕國的強大而進行頻繁的外交活動,在公元前三世紀初的曆史舞台上,他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同時又大大影響齊、趙、魏等國的政治決策,為燕伐齊做了準備。

他取法諸百家的學說加以融彙,遊說諸侯國君,講究機謀權變。他擅長戰略謀劃、長篇遊說和辯論,所解決的問題都是當時國際上的首要問題或者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他遊說時善於抓住要害和本質問題,單刀直入、鞭辟入裏,富有邏輯性,說理清楚、極具信服力。他也是最講究語言修辭的說客,他的辭藻華麗、排比氣勢如虹、比喻誇張隨手拈來,各種修辭手段應有盡有,可以說他是戰國時代說客、謀士中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頗具傳奇,但也不乏悲壯。

蘇秦自幼家境貧寒,溫飽難繼,讀書自然是很奢侈的事。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幫別人打短工,後又離鄉背境到了齊國拜師求學,跟鬼穀子學縱橫之術,為出人頭地,他飽讀兵書戰冊。《史記》說蘇秦“畢業”之後,“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大概基本功沒打紮實,沒一個“招聘單位”把他相中。《戰國策》點明了這個“招聘者”是秦惠王。秦惠王此時繼位不久,他接見了蘇秦。見麵後,蘇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點明天下大勢,極力慫恿秦王憑借秦國強大的力量和優越的地理條件,發動戰爭統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對蘇秦的設想並不心動,他婉言回絕了蘇秦的空頭理論,認為秦國談統一天下為時尚早。

應該說,惠王婉言拒絕了蘇秦的建議,也給了蘇秦一個台階。可蘇秦愣是引經據典,大肆宣揚古代帝王的戰功,還深入剖析了各國的現狀和不願意兵戈的心理,可在他力陳己見的時候,顯然看出惠王是真的不耐煩了,也知道惠王不會按照他的話去做。然而,他蘇秦不能就這麼白來一趟,為了讓秦王了解他的才幹,蘇秦又先後十次上書秦王大談強大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礎。隻是秦惠王絲毫不為所動,他隻是把蘇秦視為隻會高談闊論、華而不實的小人物。蘇秦隻好打道回府。

外出遊曆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裏。雖然當時沒有先進的通訊工具,蘇秦不能把他失意的情況提前通知給家人,但看到他的破落相,家人全明白了。於是,可怕的場景出現了,老婆依然在織布,嫂子不給作飯,父母也不理他。似乎根本沒有他的存在一樣。

說來蘇秦也是個大材料,得到如此待遇卻並未心灰意冷,於困頓時刻想起鬼穀子之臨別贈言:“若遊說失意,隻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也顧不得吃飯,更顧不得睡覺了,當天夜裏就把埋頭苦讀,認真揣摩。此後他每天研讀至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每次醒來都懊悔不已,痛罵自己無用,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倦困難當,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製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讀狀態。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他還把頭發用帶子係起來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痛”讀蘇秦很有心得,寫出“揣”、”摩“二篇。又對當時各國的具體形勢作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當時,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最強。於是,蘇秦經過反複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這時,他充滿自信地說:“用這套理化和方法,可以說服許多國君了。”出於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遊說。誰知他這一去,使中國曆史上多了個“縱橫家”一說,而且改變了曆史。

狼的韌性和堅忍是它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世代繁衍、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蘇秦不具備這樣的堅忍,受到打擊後就此消沉萎靡,也不會有後來的合縱抗秦。

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國,針對時弊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國強大的方針政策,同時強調隻有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聯手,才能夠解除強大秦國的威脅。燕文侯很讚賞蘇秦的觀點,資助他車輛與金帛前去遊說趙國,在趙國,蘇秦的一番理論使趙王茅塞頓開,大喜過望,他馬上封蘇秦為武安君,給他100輛豪華車輛、白璧百雙、黃金萬鎰及數不清的綾羅綢緞,讓他帶著去向其他的國家宣揚“合縱術”,一起聯合起來抗擊秦國。

蘇秦終於成功了,這成功的原因,少不了在秦國的失意,少不了家人的冷落,也少不了他的自強不息。這三者之中,對他刺激最大的當是家人了,這也是他生發無限感慨的根由。

當他要去遊說楚王,路過洛陽老家時,最戲劇性的一件事情發生了,蘇秦已不是上次回家那種可憐兮兮的模樣了,他以六國宰相之尊,鮮衣怒馬,隨從如雲,他的祖國同胞真是又敬又羨。那位使他挨餓的嫂嫂,也匍匐路旁。連頭都不敢抬。蘇秦問她:“你從前怎麼那樣輕視我?而今天又怎麼如此恭敬?”那位嫂嫂老老實實說:“隻因為你今天位尊而多金。”這位嫂嫂在紀元前四世紀就一語道破一個屬於人性上的秘密,想得到別人的尊敬;尤其是想得到這種嫂嫂型勢利眼的尊敬,其他什麼都不需要,隻要地位高而又有錢就夠了。“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這是蘇秦麵對絕情寡義的人生世故發出的感慨。

這種人情、親情的冷暖使蘇秦心理忍受的巨大落差所產生的苦痛,從而樹立堅信的名利至上觀,追逐名利心理是有很大關係的,而加之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逐鹿天下,逐智勇,趨利寡義的戰國紛爭時代,一個崇尚利不崇尚德的社會意識形態下,諸子百家思想爭鋒於當世,為各自立足之地,各施手段,各遊說六國君主,各有各得的爭鳴時代,縱橫家的名利至上觀是不足為怪。當世時,魯國孔子不也周遊列國,尋求政治抱負,以儒家學說力求聞達於諸侯?蘇秦生於當時,由於時代社會以及個人家庭境遇等多方麵因素影響,使他有名利至上觀,追名逐利的心理是不足為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