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締造了曆史新篇章的人,他的人生最終結果,都引起了很多近代曆史研究者和當時很多學者的諸多爭議。
就拿元代的開山始祖鐵木真的死,至今都留著諸多的疑問。
其實很多的疑問,疑點是曆史並沒有澄清的事實,而且在人為的前提下,更多的是胡亂非議,亂添枝節,混淆視聽所致......
在過去的民間斷案,實際靠前麵的案例選,皇帝決斷,更係隨心所欲的前提下,邏輯推理是並不存在於古代的諸多現實斷案中的。
至少在民案和刑事案件中,邏輯關係的建立學說,因果關係的結構說,都沒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學者去具體的鑽研。
雖然有唐朝、宋朝的和明朝的一些查證刑事案件的官員,如狄仁傑、海瑞、包拯等,建立了一定的邏輯學實踐型案例,當時的人都還是習慣性的用客觀的思想與舊俗去判斷對錯。
至於涉及皇室的東西,更是嚴防死守,不允許泄露半點風聲的事實,所以皇室內部很多死得很蹊蹺的人,不是得病暴斃,就是飲食不慎導致......他們從來不敢對世人公開真像,也是做人的一種德行。
其實在我們如今看來,他們很多皇家之人,死得並不科學,其實還帶著掩人耳目之嫌。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
對於努爾哈赤毒疽的事實,我們不再討論,這一頁翻過去了。
其實努爾哈赤並不是簡單的死於內熱,還有敵視他的人趁機在解毒湯水下毒的跡象,否則,區區一個使人長痘的毒疽,如何致命?
既然沒有真憑實據,說了也是胡說。
皇太極因此繼承汗位。
當時關於皇太極,是如何在四個貝勒爺中順利繼位的問題,自然有不同的說法。
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時說: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誌。終無所命而死。”
因而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之命的。
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自然是道聽途說,畢竟他們記錄的人,並不是當年跪在太祖爺的床榻前聽說的。
但長期以來,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
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係奪立”。
暗示著皇太極係篡奪汗位。
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去除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
此說立刻就受到一些人懷疑,畢竟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
而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
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
總之,從現實看到,皇太極與多爾袞是很不錯的,且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會對多爾袞幹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有的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
問題是哪一個皇帝上位後,不是如此核心集權,排斥異己攬權?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鬥爭白熱化,最後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汗。
其間,皇太極與代善的爭鬥尤為激烈,代善有勳績,有聲望,也有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抓住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係,推波助瀾,借助輿論,促使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損害。
努爾哈赤死後,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勢力,最後壓服代善,奪取汗位。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製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