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個明代驛站的小卒,此刻卻成為明代皇帝心口的一根刺。
如果要問做人為什麼給人家當時一口飯吃,給一點做人的公道和正義,這件事不久了結了麼?
事實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一黨,是手拿國家的治理、管理、統治權利,不可能關心萬民的生存艱辛的。
你能為它所用,就用一用。
不能為他所用,就去看大將袁崇煥的下場。
至於愛民如子,民為貴,君為輕,他們口頭都是如此再說。
數千年沒有誰真正的去做一做。
此刻民眾造反了,是因為水災,旱災,蝗災,瘟疫爆發,加上沒有糧食......沒了家園,沒了親人,沒有了工作,沒有了社保.....
為什麼這些“刁民”要造反,沒有人去體察和自問罪責,殺了,鎮壓了這些暴亂分子就行,畢竟這件工作執行起來不費腦筋,還很容易。
公元1637年(崇禎十年)。
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要對這股強勢崛起的農民義軍采取“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策略,限製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
此舉在二年內還頗見成效。
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1638年(崇禎十一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
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
事實上在二戰時期,某位蔣委員長也是提出來這種方略。實施的也是這種賣國策論。
崇禎,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巨鹿戰死。
清兵澈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軍,因此在山中得以喘息。
冬天李自成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娶妻生子。
畢竟事業為重,無後為大......
1639年(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穀城(位於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
1640年(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
因此鄭廉在《豫變紀略》記載李自成當時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自此李自成軍隊借機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均田免賦”其實是災難深重的民眾,在災難時節的一種希望。
其實在災難過後還不繳納賦稅的話,一個國家也支撐不起財政的開銷和行政的費用,何況當時南北地區還有外敵入侵的事實,軍費哪裏來?
1641年(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義軍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當時還與將士們共享。
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之後在一年半之內,義軍三圍省城開封未果。
最後一次1642(崇禎十五年)年黃河決堤衝毀開封。
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十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
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節節不利。
三月,洪承疇降清。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當地民眾三十六萬人。
1643年(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